访益上人兰若严羽诗歌鉴赏及答案

时间:2021-08-31

  试题内容:

  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访益上人兰若

  严羽

  独寻青莲宇,行过白沙滩。

  一径入松雪,数峰生暮寒。

  山僧喜客至,林阁供人看。

  吟罢拂衣去,钟声云外残。

  (1)诗的第二联写出了益上人怎样的生活环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2)诗人在他的《沧浪诗话》中说,诗的高妙之处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结合诗的最后一联谈谈你的理解。(4分)

  试题答案:

  10.(1)益上人生活在数峰之中的寺里,这里生长着青松、覆盖着白雪,静谧深僻,给人一种冷寂清幽之感。(2分)诗人用这种清雅的环境、静谧的气氛,渲染了益上人及其所居之寺庙的超俗不凡。(1分)

  (2)诗人与益上人一起吟诗作赋,结束便拂衣而去;告辞归去时,听到的只有飘扬于云天之外的钟声,这是从诗的语言上表达出来的;(2分)而诗中那种二人唱和、欣然忘情的情意,和借钟声表达出来的对僧友的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却是无穷的。(2分)

附鉴赏:

  严羽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说:“妙喜(自注:是径山名僧宗杲也)自谓参禅精子,仆亦自谓参诗精子。”这位批评家把自己对诗的领悟比作禅师参禅,确实说出了其理论的特色。所以《沧浪诗话?诗辨》就明确提出:“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在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江西诗派过于注重语言的技巧,追求理性的融铸,表现为构思上、修辞上的翻空出新,在严羽看来,不过是文字禅、公案禅,未入“第一义”。严羽希望能复归到唐人,尤其是王、孟诸人那种浑整圆融,思与境谐,神韵冲淡的诗禅倾向,达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境界。为此,他提出的方法是,既反对“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又提倡对古人名作的“熟参”,通过反复玩味得其神,即所谓“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这与唐代皎然《诗式》中所说:“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正是相通的。简单地说,严羽是“以‘不说出来’为方法,想达到‘说不出来’的境界”(钱钟书《宋诗选注》)。而他本人的诗歌创作,也往往力图符合其理论。即如这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