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鉴赏的技巧(2)

时间:2021-08-31

  9、以景衬境

  如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在这里,诗人是用潮水反衬故国的荒凉冷落,是为以景衬境。

  10、以景衬情

  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一诗句,描绘萧瑟的秋景,以增添离别的哀愁。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送客的主人与相别的客人,于船中执手无言,遥望江面,唯有茫茫的万顷碧波之上洒下皎洁的月光。这里的江边月景,衬托了别离的忧伤。

  11、侧面烘托

  如白居易《琵琶行》: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在茫茫秋月浸江,主客惨别的江岸,相对无言的凄清时刻,忽闻水上琵琶声,竟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们去寻声暗问,这从侧面烘托了乐声的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外部环境上加以烘托,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的魅力。

  比兴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比兴的运用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卫风?氓》)

  在这里,既有比,也有兴。比单纯的兴或比更富于艺术魅力。诗人以桑叶来比喻弃妇由青春焕发到芳华己逝的转变。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不仅暗示女主人公的容貌由青春而至衰老,而且象征了女主人公与氓的爱情由盛而衰。由鸠食桑葚引出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沉迷,充满了沉痛和悲哀。

  2、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孔雀东南飞》)

  在这里,诗人以孔雀向南飞去却不愿失偶分离来象征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恩爱依恋。既有比,也有兴,为全诗定下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情调。

  3、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短歌行》)

  这三处,单用比,以朝露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喻才德高盛,以山、海喻胸怀宽广,接纳人才越多越好。

  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锦瑟》)这里以锦瑟起兴,追忆华年。商隐享年不足五十,故此借五十弦起兴,暗喻生平,引发以下一弦一柱之思忆。

  比兴手法的作用

  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白描

  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

  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

  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在这首小型叙事诗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卖炭老翁的感人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2、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

  如聂夷中的《田家》: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这首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没有大肆铺张,用语简炼,诗人冷静地叙述田家的生活与遭际:父亲在原田上耕种,儿子在山边开垦荒地,他们不惜流血流汗,想尽办法扩大耕种,增加收获,以维持生计,图个日子过得好一点。然而,在青黄不接的六月,田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成熟,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缮粮仓,张开血盆大口,只等着禾苗成熟,便如数搜刮进自己的仓里。全诗没有半句议论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

  用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3、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尽管作者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

  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注意

  白描,有别于细描。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白描则是强调简单质朴,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渲染与烘托

  渲染,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在古典诗歌中,渲染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起一种烘云托月的作用。

  烘托与衬托容易混同。烘托与衬托相同之处是都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种情感得到凸显。但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的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

  而烘托主要通过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外在的侧面描写来实现。即《艺概》中所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渲染: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南北。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的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烘托:

  1、以物烘托人

  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2、以人烘托人

  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难怪茅盾先生赞扬道:不写罗敷的美貌,而罗敷的绝世美貌跃然纸上,这真是前无古人的艺术描写。

  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3、以物烘托物

  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

  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静,唯有不时传来一两声蝉噪鸟鸣。静寂,本是无声,有声则打破了静寂。但是诗人偏偏说因为那一两声蝉噪鸟鸣,山林愈发显得幽寂了。作者有意识地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一种静的境界。由此可见诗人匠心独运之功。王籍在这里通过寂外有音的烘托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令人神往不已。

  实际上,在古诗中,渲染、烘托两种手法往往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特别是在借景抒情类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选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

【浅谈诗歌鉴赏的技巧】相关文章:

1.浅谈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

2.浅谈诗歌鉴赏教学原则

3.浅谈古典诗歌鉴赏的课堂教学

4.浅谈诗歌的阅读与鉴赏

5.浅谈诗歌的鉴赏万能句

6.鉴赏诗词的技巧

7.语文诗词鉴赏的技巧

8.古诗鉴赏的技巧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