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歌表现手法是什么(2)

时间:2021-08-31

  四、衬托

  (一)概念: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二)分类:

  1、性质分类:

  (1)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正

  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

  例1:“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

  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析】 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

  例2:“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析】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例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析】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2)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例1: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析】诗中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阔景象,来衬托“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所营造的的冷寂、孤独艺术氛围。

  例2: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析】 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一团团燃烧着的旺火,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与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光的红艳,青与红相互斗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托而逾显其白;一个“欲”字,则以拟人化赋花朵以动态,使之摇曳而多姿。

  例3:“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 【析】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以后写的一首词。这首词通篇不对当时的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写梦境,写梦中游上苑的热闹景象和“花月正春风”的美好景色。为什么这样写?是用梦境来反衬现实。梦境写得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显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便越显得今日处境的凄凉,“恨”的含意便表达得越充分。

  例4:“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  【析】 以成双成对的“鸳鸯”衬托出人孤寂的心情。

  例5:“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析】 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例6:“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析】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2、内容分类:

  (1)人烘托人

  例1:《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2)物烘托物

  例2:“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3)以景物烘托人物

  例3:《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3、特别提醒——烘托实际上是一种侧面描写。

  它通过侧面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

  象,使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鲜明突出。

  五、对比

  (一)基本概念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例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贺知章)

  例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析】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例3:“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元代王冕《白梅》)

  【析】 此诗将“冰雪林”中洁白的梅花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梅花之高洁守志,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例4: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析】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二)特别提醒

  1、对比,它不是语言运用的技巧,而是一种内容设置的技巧。

  例1: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一)》)  【析】 “小白长红”指白花少,红花多。园中春花的艳丽和“日暮嫣香落”的结局,形成对比,藉以抒发个人感慨。作者正值青春年华,犹如“越女”,然而因避父讳却不能为朝廷所用,如花盛开时无人欣赏,其悲戚之情自然流露出来,全诗悲剧气氛浓烈。“嫁与春风不用媒”说得轻松,其实花何尝愿意离开本枝,随风飘零。

  2、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衬托与对比都是两事物并提,有时易混淆。它们的不同表现在:

  (1)它们的目的不同:衬托之所以言及甲事物,是由甲到乙的单向作用。对比则是甲乙二者同时突出,是甲乙之间的双向作用。

  (2)修辞作用不同:衬托以宾衬主,揭示主体;对比是两相比较,呈现出差异。

  【典型例题】

  例题1、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破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问1、《采莲曲》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问2、陆游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技巧指要:问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技巧。诗中将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逻裙和碧绿的荷叶,粉嫩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衬,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少女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问2:陆游诗,“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两句,诗人以“林莺巢燕”的无声,反衬杜鹃的有声,好处是以寂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

  例题2、 阅读下面一首唐人七绝,回答诗后问题。

  《观祈雨》  李 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问:这首诗在写作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技巧指要: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 前两句写农民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第一句语中带情。(桑无叶,土生烟)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雨心忧如焚之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

  例题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诗后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问: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表现手法和作用有何不同?

  技巧指要:①水急流虽然是写景,但与送别情景密切相关,呼应了上句中的“解行舟”,也开启了下句中的“人已远”。

  ②前者用“红叶青山”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用“满天风雨”是寓情于景,用悲凉之景来表达作者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例题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诗后问题。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提问: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技巧指要:诗歌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

  例题5、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技巧指要: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着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问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技巧指要: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