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爱情诗歌对爱情的诠释

时间:2021-08-31

  爱情,虽不是文学创作必要的主题,以爱情为主题的文学创作却往往最能感动人。自先秦时代,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创作了大量的文学精品,或讴歌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忠贞不移,或抒发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总之,以爱情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无疑是灿烂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中国爱情诗歌对爱情的诠释,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爱情诗歌对爱情的诠释

关关雎鸠

  《诗经》,又称诗三百,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泛黄的纸页,记录了先民生活的点点滴滴;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先民心中理想的爱情画卷。关关的雎鸠,见证了青年与少女的初次邂逅;淇水之畔的海誓山盟,早已湮没在尘土之中;那身着素衣、佩带美玉的少年,为什么迟迟不现?

  我远远地听见有一名年轻的女子在为爱呐喊: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崇尚礼制的时代,在女性的身心自由受到束缚的情况下,这样的呐喊可谓是空前绝后的。可是为了爱,抛开一切枷锁,挣开所有的桎梏,大声地呐喊一次又有何不可?

  我也看见,王公贵胄妻妾成群之时,有一名男子不忘初心,一如既往的爱着自己的爱人。虽则身处芳园,繁花锦簇,自己深爱的唯一支而已: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闍,有女如荼。

  虽则如荼,匪我思且。

  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高祖刘邦唯才是用,开创大汉王朝,至武帝时期,达到鼎盛。汉代文学,以赋为盛,史称汉赋。两汉时代,汉赋名家辈出,贾谊、张衡、班超、左思、司马相如等都有名篇传世。

  司马相如本一介布衣,出身贫寒,但自幼受名师指导,更寒窗苦读,可谓满腹经纶。一场意外,邂逅了名门出身的富家千金卓文君,一见钟情,再也忘不了,于是写下了中华五千年最受世人赞赏的情诗《凤求凰》: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翩翩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张弦代语兮,欲诉衷肠。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不飞兮,使我沦亡。

  只需登上画舸时的一个回眸就足够了,卓文君心知眼前这个男人,尽管看上去衣衫破旧,绝非池中之物,有一天终会功成名就。况且,他那满腹的才学不就是自己一直以来所仰慕的吗?于是,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携手远走他乡。作为营生,夫妻俩开了个小酒坊,卓文君任掌柜,文人出身的`司马相如打起了下手。卓文君深知当庐卖酒绝非长久之计,于是和司马相如返回故里,在卓府附近安了家。尽管当初卓文君离家出走,老父气得不行,可一看到闺女回来,气立马消了七分,不仅给些钱粮度日,还雇了丫鬟、老嬷嬷数人照顾卓文君一家。物质条件改善,司马相如决定进京谋个差事,也好施展平生所学。时值武帝刘彻上林苑狩猎,司马相如献上《上林赋》。武帝大喜,留京重用。

  再说卓文君自那日送走司马相如,已是数年之久,不见司马相如归来,此间皆是书信往来。这日,收到司马相如来信,信中却是司马相如将要纳妾的消息。尽管卓文君万分悲痛,但仍寄希望于司马相如,希望司马相如能够回心转意,于是提笔作一首《白头吟》:

  皑如山间雪,皎若云中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蹀躞御沟止,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竹杆何袅袅,鱼儿何簁簁。

  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

  司马相如看毕,涕泪俱下,先前与卓文君生活时的一幕幕眼前重现。自此,再不提纳妾之事。

  上邪

  什么样的誓言才算是山盟海誓?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

  江水为竭,

  冬雷阵阵,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直到山塌地陷、江水枯竭、冬天雷声阵阵、六月天飘起漫天大雪、天与地合二为一的那一刻,我才会与你诀别!所有的承诺在这誓言面前都会变得黯然失色。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看过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先生的电影《天空之城》后,不禁要想:希达和巴鲁之间的感情算不算爱情?天真烂漫的孩童时代,遇到一个甘愿用生命去守护的女孩,这样的男孩是幸运的。也许巴鲁只把希达当作朋友,单纯的朋友,他们的感情却远远高于爱情、友情之上。他们的感情纯洁无暇,没有功利的因素,仅仅是伸手可触、可望亦可及的爱,但这样就足够了。

  中国有青梅竹马的说法,语出李太白《长干行》: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闲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在古代,男子成家之后,常常会远行,或投笔从戎,或为建立功名,或为游历锦绣山川。由此,边塞诗、闺怨诗、送别诗、思乡诗渐成诗歌创作之主流,岑参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保平安、王昌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刘皂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远去的人儿迟迟不归,独守空房的女子,登上高楼远望时期盼的目光,势必把那一池秋水都忘穿了

  众里寻他千百度

  国学大师王国维有言:古今大凡在学问上有大成就者,必经历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乃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乃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乃第三境。此三首此皆是宋词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