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知识要点及练习

时间:2021-08-31

  目的要求

诗词知识要点及练习

  一、通过诗的学习,正确认识唐代诗歌的伟大成就。从而了解古代灿烂的文化。

  二、提高分析诗句、欣赏诗歌的能力。

  三、领会诗中的情景,场面,并体会这些描绘对刻画人物,表达中心的作用。

要点难点

  一、对诗中警策语句的理解与鉴赏。

  二、对诗歌刻划人物形象的理解。

  三、理解并鉴赏诗的精练概括的语言。

写作背景

  《出塞》

  盛唐开元、天宝(713756)数十年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时期。当时对西北边疆的征伐、守卫,战争频繁,征戍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许多诗人从不同角度接触到这个题材。其中许多诗人都有过边塞生活的经历,他们用诗描写塞外景色,抒写将士精神生活,复杂矛盾的感情,充满了悲凉、豪迈、浪漫的情怀。王昌龄就是边塞诗人中之佼佼者。

  《卖炭翁》

  白居易(772846)他生活在藩镇作乱,社会动荡不安的中唐时代。白居易是新乐府诗歌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的创作纲领。白居易一生写了三千多首诗,其中讽谕诗部分是最有价值的现实主义作品,这些诗对于当时社会上许多不合理的现象给以无情的揭露,象一面镜子一样反映了中唐时代的社会面貌。

  关于宫市。《旧唐书》曾有这样的记载:宫中遣内官买物于市,倚势强买,人畏而避之,呼为宫市。宫市制度并不始于唐代,但在唐代很盛行。尤其到中唐,宦官内使气焰嚣张,把它当作一种直接向人民勒索财钱、抢掠货物的手段。这种残酷剥削人民的制度当然会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而当时一些比较了解民情,意欲改革政治的官吏,对宫市也是不满的。白居易的《卖炭翁》就反映了这种意见。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江宁人,世称王江宁,是我国盛唐时代的著名诗人。他在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补校书朗。二十二年(734),中博学宏词科。后来外调做汜水(今河南省荥阳县)尉,迁江宁丞。他的诗和高适、王之涣齐名,有诗家夫子的称誉。绝句的艺术成就尤高,洋溢着浓厚的民歌气息,以精炼的艺术语言反映了真实而丰富的社会生活画面。风格清丽,气魄雄浑,形象生动鲜明。明代王世贞曾把他的七言绝句和李白一同推为神品。他后来被贬为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世人又称他王龙标。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反唐,他避乱回到家乡,被刺史闾邱晓所杀。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唐代著名的诗人。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guī)(现在陕西省渭南县东北),生于河南新郑。

  白居易二十九岁考中进士,唐宪宗元和二年,他得到了翰林学士的职位,三年后被任为左拾遗。元和十年,因进谏触怒了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其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等职,直到升任刑部尚书。他提出了文学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进步文学主张,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写了以《新乐府》和《秦中吟》为代表的许多讽喻诗,这些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疾苦,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体现了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精神。

  白居易晚年意志逐渐消沉,自号香山居士,讲道学佛,饮酒论诗,过着半退隐的生活,于846年8月病逝,是年七十五岁。

  白居易传下来的诗篇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

主题思想

  《出塞》

  第一、二句是借景抒情。诗人由天上的明月地下的边关展开丰富的联想。明月边关自秦、汉至今一直存在,没有什么变化,但边关的战况却大不相同。秦、汉时期,对匈奴作战连连胜利,而现在,远离家乡,万里征战,不得回乡。短短的两句,平凡的诗行却触及到了当时的军国大事。这是因为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安逸之风盛行,边关将领骄奢淫逸,与契丹、回纥贵族统治者的斗争常常失利。作者通过写景、联想,为后两句作铺垫。需要提及的是秦汉为互文见义,不可理解成秦朝的明月汉代的边关。万里长征形容路远而非确数。

  第三、四句紧接前文提出见解,希望朝廷任用像汉代李广那样的名将卫国戍边,使敌人不敢进犯,使将士能过上和平宁静的'生活。这两句中,但,只要。龙城,卢龙镇,在今河北省,汉代名将李广曾驻守那里。飞将,汉代李广曾任右北平郡太守,匈奴称他为飞将军。不敢侵占他的防区。

  《卖炭翁》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诗中颇具代表性的名篇。作品以通俗生动的语言,真切而充满同情与憎恶的描绘,再现了卖炭老人冒着寒冷饥饿卖炭的情景,和他遭到宫市的剥削敢怒不敢言的悲剧。全诗依据唐代的生活现实,对残酷的封建剥削制度给予了深刻揭露,对劳苦人民的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对打着圣旨横行霸道的宫吏差役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诗的前半部分,主要讲述卖炭翁(诗的主人公)的身世,和他砍柴烧炭直到卖炭的情景。诗人抓住人的外部特征和内心世界,相互结合,立体化地刻画卖炭翁的典型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犹如电影的特写镜头,突出老人的年迈而辛苦劳作。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则是尖锐对立的比照,揭示老人凄苦矛盾的心理活动。最后,借助时间的推移,以日高而牛困人饥仍在泥中卖炭的叙述,衬托卖炭老人的悲惨境况。

  诗的下半部分,情景骤变:皇宫使者突然而来,强取豪夺,千余斤炭转瞬间被征敛,而剩下的仅是打着宫市幌子留下的无用的陈旧织品。卖炭老翁伐薪烧炭的辛苦,雪后卖炭的饥寒困乏,以及换回身上衣裳口中食的指望,都在宫市的勒索掠夺中付之东流。而宫中使者的骄横气焰,残暴作法,在诗中逼真地刻画出来。两厢对比中。彻底揭露了所谓宫市的残酷剥削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