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五首》问题探究的内容(2)

时间:2021-08-31

  《赤壁》一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议论赤壁大战中孙刘联盟战胜了曹操。而孙刘联军的主帅是周瑜。周瑜战胜曹操有各种历史原因,而在战术上主要是利用北军不习水性的弱点用火攻,而火攻的成功又得力于东风之便。这种天时的作用不可忽略,诗人就是抓住了这一点发表议论的,就说如果不是东风之助,吴国就会失败,大乔、小乔就会成为铜雀台中的俘虏。

  10、《赤壁》诗所咏赤壁,并非赤壁之战发生地,由此可见传统咏史诗的一个什么特点?

  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型。许多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得形象含蓄而已。

  【过零丁洋】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频繁战斗了四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5、《过零丁洋》一诗颈联是怎样在前几句基础上进一步渲染生发的?

  文天祥曾在惶恐滩遇兵败,当时前临大海,后有追兵,如何闯过险境转败为胜,求得“救国之策”?这是他当时最忧虑、最惶恐不安的事了。而今军队溃败,身为俘虏被押送过零丁洋,能不感到孤苦伶仃嘛。这一联特别富有情味,“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而又被作者运用来表现他昨日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真可谓诗史上的绝唱了。如果作者没有亲身的经历和出众的艺术才华是绝难写出这样出色的对句来的。

  6、《过零丁洋》一诗结尾起到什么作用?

  在本诗中,前六句已经把家国之艰危困厄渲染到了极至,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而尾联却一笔宕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精神收束全篇,表现出了他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这联壮语感召了后代多少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由于结尾的`高妙,致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7、《过零丁洋》一诗的颔联是怎样深沉地渲染感情的?

  颔联从横的方面渲染,不过写得更为深沉。“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它是“干戈寥落”、孤掌难鸣的必然结局。一个以巩固王室为己任的重臣,眼见山河破碎,端宗在逃难过程中惊悸病死,八岁的卫王在陆秀夫等人的拥立下,行朝设在崖山海中,追兵一到,随时都有覆灭的可能,大宋江山已如风中柳絮,无法挽回,能不痛心泣血?作者用凄凉的自然景象喻国事的衰微,极深刻地表现了他的哀恸。果不出诗人所料,写此诗约二十天后,南宋就此灭亡。亡国孤臣有如无根的浮萍飘泊在水上,无所依附。这际遇本来就够惨了,而作者再在“萍”上加一个“雨打”,就更显得凄苦。而这正象征着文天祥政治上的一生。他当初入朝不久就因故而被罢免,在抗元斗争中,他出生入死,一次被扣,两次被俘,为尽节自杀,却偏偏不死。而又家破人亡,自己也陷入敌手。所以说,这“身世浮沉”,并非指个人仕途的穷通,而概括着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坎坷不平的一生。读来使人怆然。

  8、在《过零丁洋》一诗中的开始,作者抓住了哪两件事来写的?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作者面临生死关头,回忆一生,感慨万千,从何写起呢?他只抓住了两件大事,一是以明经入仕,这是关系他个人政治前途的大事;二是“勤王”,这是关系到宋王朝存亡的大事。

  他深感知遇之恩,满怀救国图报之志,以此两端起笔,就极好地写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的心境。四周星,是指文天祥以全部家产充当军费,响应朝廷号召“勤王”,以至祥兴元年在王坡岭战败被俘,中间恰是四年时间。这四年,为了挽救王室,他竭尽所能,折冲樽俎,展转兵间,但仍未能挽回局势。“干戈寥落”,是就国家整个布局而言。据《宋史》记载,朝廷征天下兵,但像文天祥那样高举义旗为国捐躯者寥寥无几。因为干戈寥落,孤军奋战,难以御敌,仗打得愈来愈惨,,致使宋朝危在旦夕。作者用“干戈寥落”四字,暗含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吕师孟、贾余庆等一伙的谴责!

  9、《水调歌头》中,上天为什么说“归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想转向人世情怀的过渡?

  上天而说“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上片末两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两片之间的过渡句,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苦闷、惆怅、忧伤、孤独、难过等。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矛盾,还怕寒冷。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

  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5、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山坡羊 潼关怀古】

  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第三层(后两句),总写作者的感慨。

  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3、“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写作者远望长安。曾几何时,长安是那样的辉煌,如今却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

  4、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这是国家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

  5、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代王朝兴起,必卷土重来,建筑宫殿,劳民伤财的是百姓──苦;一代王朝灭亡,首当其冲,深受其害的还是百姓──苦。

【《诗词曲五首》问题探究的内容】相关文章:

1.最新的《诗词曲五首》问题探究的内容

2.《诗词曲五首》课文说明的内容

3.诗词曲五首精选

4.古代诗词曲五首

5.诗词曲五首

6.《诗词曲五首》教学方案

7.有关诗词曲五首

8.《诗词曲五首》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