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五首》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2)

时间:2021-08-31

  3、齐读背诵这首诗。

  《过零丁洋》

  1、指名朗读《过零丁洋》。

  2、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⑴ 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⑵ 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⑶ 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⑷ 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⑸ 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点提示:

  ⑴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⑵ 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⑶ 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⑷ 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⑸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3、齐读这首诗。

  三、布置作业

  1、背诵今天所学的三首古诗

  2、品析下面的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全班集体或指名背诵前三首诗。

  二、研读作品

  《水调歌头》

  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宫阙(què) 绮户(qǐ) 婵娟 (chán)

  2、解题:

  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团圆。要点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3、师生共同品读这首词。

  ⑴ 阅读讲析词上片。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 )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 (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⑵ 阅读讲析词下片。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

  提问:

  ① 什么语气?要点提示:反诘埋怨。

  ② 怀念谁?要点提示:弟弟子由。

  接着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

  ③ 提问:用什么语气、态度?要点提示: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④ 提问:这样的名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要点提示: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

  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4、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山坡羊潼关怀古》

  1、揭示课题:简单了解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4、教师简要讲解: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 (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5、思考探究:

  ⑴ 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⑵ 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⑶ 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6、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 (1329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 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上一篇:如何鉴赏古代诗词 下一篇:古代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