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教学内容(2)(2)

时间:2021-08-31

  二、研学过程

  我们的古代典籍研学是从《三字经》开始。

  第一步:通读通解。《三字经》虽是古代儿童的启蒙教材,但此书毕竟是文言文,且于今天有时代差异,其中偏字难字较多。所以我把文章分成若干段落,每个学生认领一段,查阅字典,诵读流畅,然后在课堂上讲解交流并带读,加快了学习的速度。

  第二步:理解内涵。《三字经》是通过实例来教化儿童的,文中有很多历史典故和历史故事,学生在诵读流畅之后要深入思考研究典故的内涵。如:孟母为何三迁?孔融为何要让梨?等等,学生在深入思考和理解后讨论,谈出自己的想法,从中得到教育。

  第三步:传承精神。这是学习的目的之所在。研究学习是为了继承弘扬,在通读理解的基础上,同学们通过观察、采访、创作短剧、设计主题活动,把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加深对传统美德的理解,达到传承中华美德之目的。

  三、效果分析

  研学《三字经》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

  中国古代非常注重早期教育,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少年弟子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事谨慎,言而有信,博爱民众,亲近仁义。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去学习文化知识。古时的蒙学之书,把做人之本、为人之则的基本道理,写入书中,且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易于儿童接受。在我们研读的《三字经》中就体现了许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例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就是教子志存高远;“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就是说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等等。经过我们的研读同学们把《三字经》中体现的传统美德归纳为:修身立德、志存高远、孝敬父母、勤劳节俭、尊师敬长、诚信互谦,自强不息、报国为先等等。通过研学,同学们扩展了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了解和认识。同学小徐在总结里这样道:“我原来认为民族传统美德无非就是孝敬父母,热爱祖国,通过我们对《三字经》的研究学习才发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包括很多方面。从家庭到社会、从学习到做事,中华民族处处都有传统道德的约束,而今天我们正是学要了解这些传统美德,继承这些传统美德。”小静同学说:“原来总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从来也没有弄明白什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通过参加《三字经》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我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了了解,原来今天我们提倡的许多礼仪文明都是从古代继承下来的。”

  研学《三字经》,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深刻内涵。

  了解并不等于理解。所以,我们在了解了中华传统美德内容的基础上,对其内涵与精神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德,道德;行,行为。我们现在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可是在德育教育中,往往简单说教多,同学们没兴趣,对一些问题认识模糊。而《三字经》就有许多教导人们善德善行故事。在研读《三字经》时,同学们对这些小故事寓意进行深入思考,经过讨论,对美德有了较清楚地认识。

  下面是一段同学们围绕“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的讨论。

  学生1:书中说“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汉代的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夏天为父母摇扇子,冬天以身体为父母温暖床席。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谦让尊长,吃梨时挑小的,大的让兄长吃。这就是孝敬老人,礼让兄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学生2:我觉得这黄香、孔融大概有点“呆傻”吧?不然为什么去为父温席,为兄让梨呢?小弟弟本该受照顾嘛!

  学生3:父母兄长爱护我们是他们的爱心,他们白天工作、劳动,晚上还要做家务、洗衣服,多累啊,我们不能只让他们关心我们,我们也要关心他们才对。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这也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