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带拼音诵读(2)

时间:2021-08-31

相关阅读:《三字经》的知识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的读物,知名度极高。古代儿童都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和知理的。《三字经》用简洁的通俗白话讲出了那亘古不变的哲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没有受到文字的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将经史子集等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全文的用典极多,全篇充满了乐观的精神。

  在《三字经》的出现之前的时期,蒙学读物都是四个字一句,《三字经》就用三言的形式出现,读起来轻松愉快,更加符合儿歌的特点,明朝赵南星称其“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所以此为蒙学第一书。《三字经》在古代被称为“小纲鉴”,可以将零散的知识贯穿起来,使读书积累的百科知识,得以纳入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从明朝开始,《三字经》就已流传至中国以外的国家。

  根据历史记载,世界上最早的《三字经》翻译本是拉丁文。1579年,历史上第一位研究汉学的欧洲人罗明坚,到澳门学习中文,他从1581年就开始着手翻译《三字经》,并将译文寄回意大利。

  1727年,沙俄政府派遣一批人士到中国学习儒家文化,首先研读的就是《三字经》。其中一位学生罗索兴将它翻译为俄文,后入选作为培训的教材,成为俄国文化界的流行读物。1779年,彼得堡帝俄科学院又公开出版了列昂节夫(1716~1786年)翻译的《三字经及名贤集合刊本》,因为它的内容与当时女皇叶卡捷林娜二世推行的讲求秩序的“开明专制”等政治策略不谋而合,所以政府遂正式“推荐给俄国公众”并且走向民间。

  “俄国汉学之父”俾丘林(1777~1853年)曾在北京生活了14年,深谙经史,更明晓《三字经》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他在1829年推出《汉俄对照三字经》,并称《三字经》是“十二世纪的百科全书”。当时的俄国教育界在讨论关于儿童教育的问题,于是《三字经》成为“俄国人阅读中文翻译本的指南”,成为当时社会流行读物。

  普希金细读后,在作序时称赞此书是“三字圣经”。普希金研读过《四书》、《五经》,但对于《三字经》情有独钟,如今普希金的故居还有珍藏着当年他读过的《三字经》。喀山大学与彼得堡大学的东方学系都有用《三字经》作为初级教材,而大多数入华的商团和驻华使者的培训多用《三字经》为首选的教材,因而,《三字经》在俄国文化历史上留下了自己深深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