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三字经论文

时间:2021-08-31

  1《三字经》的主要内容

  《三字经》自问世七百余年来一直是儿童启蒙的必读之书,其编写甚为精彩,内容引经据典,涵盖了四书五经、三纲五常等等。书中备述做人之道、为学次第,涉及自然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多姿多彩。依据文意可以将全书分为六大部分。一,人性教育篇,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二,伦理道德篇,从“为人子,方少时”到“首孝弟,次见闻”;三,名物常识篇,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不同”;四,习学次第篇,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五,历史更迭篇,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六,劝学篇,从“口而诵”到文尾“戒指哉,易勉力”。这六部分中心思想虽不同,但却贯穿着“教之道,贵以专”这条主线,突出教育儿童求学、立志,走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集中反映了儒家的人生义旨。除了作为集中的儿童识字课本外,《三字经》又担负起对儿童进行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任务,其中名物常识篇、习学次第篇和历史更迭篇都是属于知识教育的范畴,所占比重比较大。思想教育除三纲五常外,更多的是在进行勉励读书、为人处事的教育。识字、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以丰富的内容、不朽的精神流传至今,可以说是一部“千古奇书”。

2《三字经》的特色

  《三字经》诞世以来历代学者对其修订推广,不仅在汉族广为学习,还被翻译为满文、藏文、蒙古语等多种版本,并先后传入日本、欧洲,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由此可见,该书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这与其特色密不可分。

  2.1从教育目的角度分析

  中国古代蒙养教育的目的是“蒙以养正”。养正,培养正气。蒙以养正,指对儿童的培养应端正其思想品德,这表明了我国古代童蒙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从儿童时期起,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教育,使他们得到良好的陶冶,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品德。古代给予童蒙教育以极大关注,许多大家都认识到儿童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如南北朝的颜之推有过一段经典的论述“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之为则为,使之止则止”。南宋朱熹认为小学阶段(8~15岁)的教育是打基础阶段,将之比喻为“打坯模”阶段,打好圣贤坯墣至关重要,大学阶段才可以在次阶段上加工打磨,便可以成为圣贤之上。无论如何重视幼童阶段的教育,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良好品德的形成,即“养正”。北宋张载提出了明确的“蒙以养正”的德育思想。“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不懂事的孩子,二是指事情的未发状态,即儿童在尚不懂事之前或错误价值观念未萌发之时,对其进行恰当教育,培养优良品格。成书于理学盛行的背景下的《三字经》,儒家气息浓重,“善”、“孝”、“礼”、“仁”、“勤”等思想在书中尽显,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美德,事实证明而儒家两千年的道德教育是很成功的,这些思想都深植人心。《三字经》在进行识字和文化教育的时候,始终伴随着道德教育,这是其灵魂所在。教会儿童做人处事,勤奋刻苦,其目的定位是符合社会和个人需要的。例如在书中的第四部分关于学习内容,提及的经籍蕴含的德育思想都是为它的根本目的服务的。在第一和第六部分更是通过例子来凸显出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今天我们更多地将《三字经》道德类读本,在德育的统帅下,辅之以智育和美育,把人们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价值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善”突显出来,意在作为人们道德规范的第一标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也极有价值。以德育为先的教育目的的确定,再确定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水到渠成。

  2.2从语言特色角度进行评析

  周谷城说:“有的蒙学书能够长久流行,为社会长期接受,在传授基础知识,进行道德教育方面,采用易于上口记忆的形式等方面,确实有长处和优势……仅仅在这一点上,既有其文化价值又有教育是价值。”《三字经》在语言方面的特点也是其成功的一大法宝。

  2.2.1文字浅显易懂,语言精练

  书中所选文字在当时都是一些很常见的字词,放在今天的阅读教材中大部分也是常用字,而且语句简洁明了,有些近乎口语。如“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浅显的文字使内容通俗易懂,适合各个层级的人们使用。此外《三字经》语言精练,不管哪个版本的差别并不大,全书1200多字就涵盖了六个方面,篇幅短小,内容丰富。其中第四部分200余字就把四书的作者、内容,六经的传注以及有代表性的国学典籍讲清楚了。第五部分用400余字讲述了古代朝代更替、帝王兴衰、历史巨变,几千年的历史做了准确概括,这种口诀式的启蒙方式对历史知识的普及具有良好的效果。

  2.2.2句式整齐,便于诵读

  《三字经》因三字一句而得名,这种三言得结构形式短小活泼,易于朗读,且隔句押韵,非常带有节奏感,声调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孩子们自然是喜闻乐见,非常利于在民间口耳相传,具有语言上的美感。所以即便在蒙学式微的背景下,《三字经》却依然能够传承至今。

  2.3从学习方法角度进行分析

  2.3.1读书、识字

  宋代蒙学十分重视对儿童进行严格的知识训练,强调基础对儿童今后发展的重大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求儿童在“读”字上下狠功夫。据记载读一本《三字经》约半年时间,除了熟读成诵之外,还要求对基本字词的掌握,即识字在先,然后在进行读写最后是作文。区区一千余字的小册子需要半年时间,可见要求严格。当然在读法上也有要求,程端礼在《程氏家塾都市分年日程》中明确指出要“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主张,在读书的时候必须高声诵读,字字响亮,对所读内容“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直到熟读成诵。这种以“读”为主的教学方法,遵循了儿童智力的发展特点,即多记性少悟性,符合儿童语文学习规律。显然是合理的。此外宋代蒙学还严格要求儿童良好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的培养。读书时书桌整洁、爱护书本、身体端正,这些都为后代所继承。

  2.3.2重视教育规律,激发求知欲

  《三字经》对读书的顺序做了清晰的梳理“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经既明,方读子→孝经通,读诸史”,古人遵循这条读书顺序,一本书一本书按次序踏踏实实啃下来,背下来,再经过塾师的“开讲”、自我的领悟,日积月累而逐渐有了一定的文化底蕴。这些书目的安排是按程度深浅排列的,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扎扎实实地学习后再循序渐进地前进,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三字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其内容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切于实用,以典型人物、历史故事为切入点来进行。内容趣味性和强,其中不乏忠孝勤奋的故事,让学习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既通俗又有趣。在谈及大自然时列举的水陆草木、飞禽走兽、六谷六畜均能贴近生活,是孩子们看的见摸的着的,符合儿童形象思维的要求。在谈到算数、学会认字时,写到“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将数字顺序的推进和识字由少到多的巧妙结合起来。通过对《三字经》上述三方面的研析,可以找到很多有价值的地方,对今天的小学语文教学也有所启示。在今天的“读经教育”的争议中,有学者力证这些蒙学读本不能“蒙以养正”,甚至毒害匪浅。笔者在这里所讲的启示不是意在把《三字经》还原到今天的课堂内外或教材编写,这是不现实的。所意在于抽象到教育目的,具体到学习内容,细化到学习方法等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