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算发达国家散文

时间:2021-08-31

  结束德国考察后,当我从陈旧逼仄的柏林机场,回到巨大崭新的北京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时,同行的朋友笑着说道: 发展中国家的设施就是发达。

  过去数年,我多次往返于美国、日本、欧洲,在跨文化的交流中,类似的感受还有很多:从布鲁克林脏乱的河滨公园遥望曼哈顿岛,我觉得并不比从外滩眺望陆家嘴更令人惊叹。从杭州到上海,和谐号曾以每小时350公里的速度飞驰,但从东京去仙台,新干线的速度鲜能超过250公里。在德国汉堡,当地正如火如荼推进智能城市建设,但所用互联网技术,并不比北京的更先进 三十年前,一个中国人来到美国时,会被机场、高速公路、超市、摩天大楼所震撼;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这种视觉冲击感已经荡然无存。

  于是乎,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怎样才算是发达国家呢?

  当然,是否是发达国家,可以用很多指标来衡量,例如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人均寿命、识字率、工业化水平 但近年来,我在跨国旅行中,渐渐形成一些主观判断方法。

  概括来说,发达国家会不计成本地做以下三种付出。

为弱者埋单

  正如决定一个水桶容量的,不是长板,而是短板;评价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判断标准不是强者的高度,而是弱者的地位。

  弱者地位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汉堡,公交巴士到站后,会利用液压侧倾车身,方便腿脚不便的老人或残疾人上下车;在东京,所有地铁车门上,都刻有盲文告知盲人所在车厢位置;在美国纽黑文,政府补贴令当地穷困人群得以和耶鲁医学院博士生住在同一幢公寓。

  为弱者付出,这首先意味着成本收益完全不成比例的金钱付出(例如,服务盲人和老人的公共设施不产生经济效益),这是社会强者为弱者买单。反之,过度追求金钱效益,由弱者为强者买单,则是社会不发达的表征。

  为弱者付出,还意味着整个社会的精神升华。在汉堡,思科公司一位经理向我展示他利用捐款开发的难民医疗服务集装箱,专为涌入德国的难民提供医疗帮助。

  在很多人看来,带来社会问题的难民不受欢迎。思科的这位经理却坚定地说: 他们需要帮助。 当人道主义精神超越实用主义,当整个社会出现大量愿意不计成本服务弱者的社会群体时,这个国家必定是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