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乡景观散文(2)

时间:2021-08-31

  十八堡的形状,本与其它山体形成原因一样,都是若干万年前地壳变化的“造山运动”形成的,但由于十八堡特别的结构形式令人惊诧,所以奇特的神话传说代代相传。

  相传盘古开天地后,洪水泛滥齐天高,玉帝派铁拐李下界退洪水,伏羲八卦定九州、制人伦,炎帝黄帝教稼穑、制衣裳,纳沙河两岸已有了人类定居。观音大士为普度众生,派遣殿前白鹤仙子、婆婆道姑二仙化成凡人,来到纳沙河两岸助民耕织,又亲率十八罗汉监押数十名神工搬运数十丈长、合抱见方的大块红条石来到纳沙河上修建桥梁。

  一日,观音一行来到纳沙河源头,忽然天昏地暗,走石飞沙,尘土弥漫,巨响铿锵。观音忙取出玉净瓶挥洒甘露,顿时妖雾澄清,真相大白:原来是白鹤仙子与婆婆道姑因意气用事,正在纳沙河上空展开一场激战。观音令神工放下大块红条石暂歇,带着十八罗汉到尖山寺庙内,给二位神道调解纠纷。直到夜阑更尽,纠纷仍未平息;观音见她俩都冥顽不化,便令她俩在纳沙河两岸相向坐化,托体归山了。二人凡体化为山峰。白鹤仙子化成白岩坡,依傍着川河盖;婆婆道姑则化成婆婆山,立于野猪坪。

  神工们放下的4块大红石,其中两块断了;未断的两块,一块安然卧地,任人踏访,另一块完好无损,朝天矗立,这一块被人们称为“立柱岩”。

  观音大士处理了鹤婆纠纷,急忙督神工修桥,突然听见远方雄鸡啼鸣,遂令十八罗汉就地各自坐化,自己也一样坐化,因而留下十九座神体,即一列整齐、美观的山峦永留人间,从此有了“十八罗汉撵观音”景群。同时,连他们的“信铃”都放在十八堡之一的金鸡岭下了,人们称之为“扑地钟”。

  第二节扁口洞古动物化石  十八罗汉撵观音,加上种种神话传说以及人间烟火本已美不胜收,岂知在其附近,又平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985年12月29日至1986年1月5日,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古人类旧石器研究室副研究员张兴永和助手孙志彬、陈祖军在十八堡附近的涌洞乡野坪村扁口洞中发现28种古动物化石(豪猪、竹鼠、松鼠、猕猴、长臂猿、猩猩、腊马象、东方剑齿象、黑熊、虎、豹、豺、獾、鬣狗、野猪、巨貘、中国犀、牛、羊、鹿、麂、鱼以及螺、蚌、蜗牛、鸟类),还发现了烧骨。

  28种动物化石说明,这些动物群属我国南方第四纪常见的剑齿象——大熊猫动物群,其中东方剑齿象、中国犀、巨貘等,是一万年前就绝灭了的动物,根据动物的习性,可以判断这里原是亚热带、热带温湿气候,遍布原始森林和沼泽。而从这些动物化石的集中出现,特别是从火烧骨的发现,可以推断这里至少在一万年前已经有人类的频繁活动。

  因涌洞乡在清乾隆元年后是石堤巡检署的辖地,又与里仁乡接壤,此事件又在十八堡附近,故亦录于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