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土炕的经典散文(2)

时间:2021-08-31

  当接二连三的大雪覆盖山里山外时,大地到处都被冻得硬梆梆的。这时,我们躲在厚实的土坯房里,父亲用装过化肥的塑料纸把窗户包得严严实实,土炕烧得是火辣辣地热,就连可怜的酸菜缸,寒碜的酵母盆,还有圆鼓鼓的洋芋蛋也和我们一起上炕过冬了。虽说日子依旧在天天洋芋酸菜中过活着,而只要坐在土炕上,感觉总有股股热流从脚、屁股顿时温暖至周身。

  隆冬的天是最寒冷的,而隆冬的炕却是最火热的。当我们欣喜地在土炕上挼完一棒棒玉米粒后,日盼夜盼的年终于在飘飘洒洒的雪花中姗姗迟来了。于是,母亲整天坐在炕上为我们纳着鞋底,缝补着过年的新衣。父亲哼着秦腔冒着严寒去镇上跟集盼年。

  当温馨吉祥的香头在除夕罕有的肉香中灿灿而燃时,我们全家换好过年的新衣,盘腿坐在炕上守岁。聊天,吃肉,磕瓜子花生……这时,辛劳一年的父亲会为自己灌一瓶“陇南春”,趁着肉味,奢侈地喝那么几口,幸福瞬间溢满了土坯屋子,把整个土炕也薰得昏昏欲醉了。

  想起我童年那段贫穷的光景来,似乎一切都是冷的,唯有心和炕是热的。

  后来,到了九十年代后,物质渐渐丰润了,生活也慢慢好了许多,我们不仅可以吃饱穿暖,就连光席子的炕上,也铺上了时髦的羊毛毡和褥子。村里光阴好的“万元户”,早已买了电视还架起了专门取暖的洋炉子。但无论时代怎么变迁,土炕依然是庄稼人一生的钟爱。

  这时,农作物越来越多,用不完,只好用来填炕烧灰,然后运灰烬给地里上肥。于是,村里的土炕一年四季总是冒着烟,无论谁家来了人,先生(老家对赤脚医生的称呼),亲戚亦或是游门(串门)的街坊领居,只要是进了堂屋,招呼的第一句话必然就是上炕。上炕,炕必然就是热的,冷炕一般是不好意思招呼让人家上的。那与给坐冷板凳没有太大的区别。即使是来人时间不多不上炕,也要伸出手摸摸炕有多热,然后把屁股往炕沿上放一放,显示对主人好意的心领。但凡是上了炕的,必然要笑呵呵地递上一支烟,再煮一盅罐罐茶,那待遇就和城里人待客吃饭唱歌属一条龙的热情招待了。  再后来,我渐渐长大,疯一样地辍学挤身城市,远离乡村父母朋友和日日夜夜伴我成长的土炕。二十年后,我的床铺很大,我却发现自己从来都没有睡过好觉。

  故乡那眼方方正正的土炕,依旧踏踏实实地记录着我人生中最为珍贵的17年。那17年,是美好的,幸福的,也是最令我难以忘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