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馍有关的散文

时间:2021-08-31

  大馍之大,当然不仅指体量而言,其更为深层的意义在于,大馍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寄托着一个时代人们对于天地的敬畏,对于祖先和长辈的尊敬。作为农耕时代的一个文化符号,大馍和窗花、压岁钱等文化元素一起,构成了特定时代人们对于过年的期望和欢娱。

  农耕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形成了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习俗和传统,过年即为其一。

  有谁还记得《祝福》里面的祥林嫂呢?在鲁镇那个特定的文化地域里,以秀才自居的乡绅鲁四老爷家里,寡妇兼“下人”的祥林嫂是不能参与为四老爷家准备祭祀所用的食物的,因为四老爷说她晦气。假若四老爷生活在北方,那么祥林嫂是不可能参与大馍的制作过程的。在吾乡旷朗的黄土塬上,也有着和鲁镇同样的规矩。

  每年末岁尾,家家户户忙着蒸大馍的时候,也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每年母亲都会在这最冷的几天里,被人请去做面花,蒸大馍。为什么偏偏要请母亲呢?少年时代,我们也常常为这个问题犯愁。母亲走了,我们就没有热饭吃了,所以我们宁愿母亲不被请走。可是母亲总说,乡里乡亲的,谁家没个大事小情呢?长大一些后我们明白,被人请去蒸大馍也许是母亲的一项荣誉。倘若不是儿女双全,心灵手巧,婚姻美满,品行贞洁,母亲是不会被请去帮助人家蒸大馍的!

  大馍在黄土塬上还有一个本土化的名字,叫糕或者年糕。以长江为界,农耕中国的南方以食米为主,所以年糕自然是米制品。而高寒的北方高原以面食为主,年糕自然就以面为主。因为这体型硕大的馍馍有花有枣,杂以鸡蛋和花边,还有洋桃红点染,所以就享有了一个专有的名词:年糕。然而我一直迟疑这种面食究竟是写作“年糕”还是“年高”?由于大馍主要是拜年时送给年高的老人和长辈,做贺年的礼品,或者作为祭祀祖先敬献天地神灵的祭品,所以写作“年高”也不无道理。少年时代我亲见礼薄上就有关于“年高”或者“麻食”的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