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后的聚首散文(2)

时间:2021-08-31

  秉承了七十年代的思想,农村小学也是很严格的,教师动不动就发脾气,敲人脑袋,似乎要发扬严师出高徒的理念。学生当然是最怕老师的,而且成绩上不去,还要留级再读。姐姐就这样被我追上的,同班同年级了。时间过得很快,四年级了,正好赶上国家教育改革,又有新政策,开始在小学设置六年级。母亲就让姐姐跳级去了,而把我留下来在村小学休养身体。我欣然接受了母亲的安排,不过很快村小学的我也毕业了。那时,毕业能照张相片还是很奢侈的,因为胶片很贵。记忆中的生活照片,大概这是第一张,因为模糊地还记得入少先队时有被人照过一次登记照,但那照片我从没见过。

  而今,电子信息技术发达,照相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这是那年代难以想象的。六年级我到乡小学,开启了离家求学的生涯,认识了一大帮志同道合的友人,直至周巷镇中,一所初级中学,更是拓开了眼界,认识了更多镇上的朋友,共同更新了名字——周巷人。今天聚会的这帮人,正是斯人也!

  从1999年到2016年,整整17年。许多同学因各种原因,各奔前程,不曾谋面。而今,信息发达,让我们再次相见,完全没有陌生感。虽然感觉有些新面孔,但乡音不改。为此,我写下了:

  1999–2016,十七年是一个少女的出落,而今我们已不再是那般纯情与稚嫩。阔别已久,再次相逢,让曾经的梦想化为一碗浓汤,一饮而尽,不再那么炙烈,不再那么惆怅;也许会觉得有点儿苦涩,那是因为陈年的老酒散发出一股浊烈的馨香。好想哭一把鼻子,亲人即是故乡!同学吧,一辈子讲不完的话囊,愿我们将彼此揣在口袋里、记在心上!谨以此纪念我们十七笔划的“周巷”。

  作为抽奖券的赠言及台历的卷首语。文字让同学们之间的情谊更加贴切,拉近距离,敞开心扉,一下子就打开了各自胸怀。很多时候,我们缺的不是航线,而是一个可以停靠的港湾。那时的驻守,那段纯情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