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优美散文(2)

时间:2021-08-31

  第三篇:读书的境界

  当我烦恼的时候,我捧起书,书就像一把梳子,将我的心情细细的梳理,烦恼渐渐散去,好心情渐渐起来,并带着我走进书中的美景,令我流连忘返,超凡脱尘。

  当我寂寞的时候。我捧起书,书就像一位久违的故人,向我迎面走来,向我诉说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我便与他一同经历兴亡荣辱,悲欢离合,一同品位人生、创造生活,享受那“一书在手交尽天下朋友”的幸福。

  当我受挫的时候,我捧起书,书就像一首美妙悠扬的浪漫曲,撩人心弦,浸入心田,并随着血液流入全身,整个身心都被细致的淋浴一遍,感到淋漓酣畅,纯净如初。

  当我愉快的时候,我捧起书,书便如锦上之花、为愉快添色。书便如花中之密,使快乐升华。

  高尔基曾说:“读书,这个我们可以习以为常的平常过程实际上是人类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然而,读书的高境界,乃是使自己成为一部令人收用不尽的“书”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为他人“传业、授道、解惑”。并在社会中以自己的人生实践,“写”出一部优秀的“书”。

  第四篇:谈读书

  古时有十年寒窗苦读得一功名,然后衣锦还乡。而如今读书贬值的如此之快,以至于大学生四处求职者比比皆是。读了10多年书,却从未真正系统的总结自己的读书感想,足见我一直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使劲的往脑袋里塞那些所谓的:“知识”。于是越想越不对,觉得是在自欺欺人,为了揭示自己的无知,于是我决定再一次用文字来对抗自欺欺人……

  首先看看我们的前辈们是怎么读书的。

  台湾学者李敖强调读书使人不惑,他强调无论读多少书,都不要迷信书本,要学会融会贯通,把书读的细腻。怎么来解释细腻这个词呢?我举个例子,一次台湾的国民政府的一个议员引用了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他说这是德国哲学家笛卡尔的名言。然后另一个议员就说他是笨蛋,为什么呢?因为你把别人笛卡尔的国籍都改了,别人是法国人啊!于是又有一个人站出来说:“你们俩都是笨蛋!”为什么呢?因为笛卡尔说这句话的时候用的是拉丁语啊!这个人就是李敖。从“德国的笛卡尔”到“拉丁语”,我想这足以解释“细腻”了。

  易中天先生则认为读书,特别是读文史类的书,悟性往往是最重要的。他强调要敢于质疑书本,用现实检验书本的正确与否,而不是成为书的奴隶。李开复则将学习化成了四个阶段,即扎实基础、举一反三、无师自通和融会贯通。这四个阶段是一个依次推进的过程。而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便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李敖的细腻、易中天的悟性、李开复的融会贯通再追溯到孔子的学与思,我们会发现这之间有着某种联系,他们都强调一个字:“悟”。即在博学的基础上领悟文字的真谛,用自己的心灵与智慧去辨别书本的真伪,从而达到不惑的境界。

  说完了“悟”,紧接着我们来谈谈“实”。所谓实,即务实,实践。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孔子为古代读书人开辟了一条读书做官的道路。做官就是一种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读书人出路越来越多,可是从转化的角度来讲,越来越多与别无选择只有一线之差……于是我想起了毛主席,因为在我看来,毛主席是近代读书务实的第一人。1949是中国一个跨时代的分界线,而毛是当之无愧的近代读书务实的第一人。同样,毛的继承者邓爷爷同样也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精华——“实事求是”,他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于是我们不难发现,知识只有植根于现实的土壤,才能将其展现其最强的生命力。“实”当与“悟”同样重要,这是毋庸质疑的。

  谈完了“悟”与“实”,我们有一个疑问,读书真的有用吗?在这个“经济地位决定发言权”的社会,真正的学术已经越来越少,知识分子亦不是社会群体普遍尊重的对象。然而书到用时方觉少,养兵千日,用在一时。记得荀子的《劝学》中提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及培根的《谈读书》中的:“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力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所以关于读书无用论,我们得用“厚积薄发”这四个字反驳。

  有了理论依据,如果我们坚定了读书的“厚积薄发”,那就不得不谈谈读书的方式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强调学习应是快乐的,他与我们强调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二者关系可以用一个词来描述,即先苦后乐。而笛卡尔、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康德等哲学家的系统读书法亦是一种方式,它强调集中时间、精力系统的扎实知识理论基础,而这种方式一般都得需要极强的求知欲才行。除此之外,还有林肯的大声朗读法、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毛泽东的读书必要见笔墨、诸葛亮的观其大略、王立群的反复读薄等。最后我还得讲个小故事来阐述另一种重要的读书方式,那就是在拿破仑最后的滑铁卢战役后,人们在他丢弃的皇帝专车上发现了一本马基亚弗利的《君主论》,上面画了很多线条以及拿破仑自己留下的笔记。所以不要说没时间看书,那都是借口。拿破仑的这个故事给了我两点启示,其一,强烈的求知欲。其二,将学习当成一种习惯。要多读书,读好书,那就只有尽量不读坏书了。而无论以何种方式读书,其最终都应该是快乐的,如果不快乐,那就肯定是哪里出问题了。

  然而反观今日之教育,既无“悟”的引导,也无“实”的孕育,更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乐”了。它有的只是成功单一化的引导,有的只是考考考,有的只是自欺欺人……但我是不是抱怨呢?其实我一点都不抱怨,为什么呢?因为抱怨的人生是没有出息的人生。它上有政策,我可以下有对策啊!与其被这种教育体制将我培育出一个被动的混蛋,我还不如自己变混蛋呢!虽然都是混蛋,可自己变得好歹也是主动的混蛋,而且还是个可以附加“悟”、“实”、“乐”的混蛋,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