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端午节散文(3)

时间:2021-08-31

  家乡的端午节散文3:

  我的老家在陇东地区,位于甘肃的东部,陕西西部泾,渭河上游大片地段,这里的端午节并不像南方那样,吃粽子,划龙舟,喝雄黄酒,以纪念屈原为基本风俗和习惯的元素几乎没有,而更多的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而且气氛浓郁,特色鲜明!

  我小的时候过端午节家里是不包粽子的,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老家不产米的原因。老家过端午家家都做一种叫做"酒醅"的甜品,做法极其像做醪糟,把小麦和燕麦泡软、去皮、煮熟、晾凉到一定程度后加酒曲发酵而成,成品的酒醅乳白绵软,味道甜中带酸,还有一点点的类似葡萄酒的涩味,可直接食用,也可加凉白开当汤喝。在炎热的盛夏,喝一碗凉凉的酒醅汤,绝对是件惬意无比的爽快事啊!我在北京后打听过别的地方的朋友是不是也吃过这样的东西,但都回答没有,看来酒醅这东西也算是陇东的特色了!

  陇东没有什么大的江河,自然龙舟是没法划了,但在陇东过端午节民间有一个叫"打露水"和门楣插柳树枝,艾叶枝的做法好象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所谓"打露水",就是庄稼人在太阳还没有完全出来之前要在到野外庄稼地里去,拿个树枝和艾叶枝将庄稼上的露水打落,而且还得有意识的把自己的衣服打湿,在回家后别在家里门楣上,所以一到端午节,家家的门上都别着柳树枝,艾叶枝。端午的节日气氛就立刻显现出来。我问过父辈们,"打露水"和门楣插柳树枝艾叶枝有什么来历和特殊意义,老人们也说不出所以然,只说这传统由来已旧,已经传了不知多少辈了,不知道来历,却也虔诚的执行了下来。也许驱邪的意义较大。

  瑞午早上,露水打完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就开始给孩子们挂荷包,送荷包!老家的荷包,不是用来装东西,而是个小手工艺品,像有些地方的香囊!荷包形象各异,小动物居多,但这都做法复杂,男女都能做的是形似粽子的多角的一种。这种先用硬一点纸折叠成粽子的形状,里边填放上香草,然后用不同颜色的丝线搭配裹缠,说起来简单,实际却是个细活,做好并不容易。做好了,却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工艺品。小动物的就难了,得花点心思,做的好的,绝对可以放在北京的王府井工艺美术大厦的柜台里!姑娘们一般在端午的前几日就动手了,一定的要在端午节前把荷包做好,但一般不是直接送给心仪的小伙,而是送给他的的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等等,然后通过的孩子们的嘴来传达自己的爱意!也有直接送的,这以在校的学生居多,待嫁的女子反倒没有几个这样直接的送的。

  记得小时候,快到端午的时候,小孩们在胸前都会戴上一些小荷包,什么形状的都有,都是妈妈自己缝制的。细看之下还是以蜈蚣、蝎子、壁虎、蜘蛛和毒蛇等五毒为多见,我们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只要知道你有,我有,大家有就可以了。后来上了学,查了很多资料,尤期是等欣赏到《端午节》邮票的第三枚“避五毒”时,才知道在我国古代,五月俗称“毒月”或“恶月”。所以五月初五这一天,有的地方小孩子都要到外婆家去,谓之躲“午”,并要头戴虎形帽、身穿五毒衣、肚带香囊,以防邪祟。还要用大红纸剪成“五毒”等图形,帖在屋内表示镇压。“避五毒”邮票画面表现的是,用虎形葫芦符驱五毒的情景,以虎形葫芦符作为主图物象,脚踩流云,背负宝剑,真可谓威风八面。端午节时也有厌胜佩饰长命缕的,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风俗就是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种,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据说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再有就是戴香包了,其实就是我们小时带的荷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有条件的内要装一些香料,比如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制成,佩在胸前,就会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在我的家乡,陇东地区戴香包颇是有讲究的,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

  在陇东地区,每年端午节都举行香包文化节,而以“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规模最大。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艺术节,简称“香包节”,在端午节前夕举办的富有黄土高原特色的展示其黄土积淀深厚、独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艺术节。

  不管从香包说起,还是从“避五毒”来看,端午节在南方和北方的意义和习俗是不一样的,在北方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作为多年的医生,我到觉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真与屈原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