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作品的分析(3)

时间:2021-08-31

  气:此文洋溢出青春盎扬的气息,气息充沛,挥洒自如,才华毕现,令人叹为观止。

  骨:此文风貌文采俱佳,突出了年青俊才的书生神采。

  音韵:当我们朗读时,不觉音乐律感流动起来,那是一种音韵响亮,明朗,节奏开始如行板,抑、扬、顿、挫坚定有力的,有庄重色彩,第二阶段过渡到小快板,透出华丽的乐章,弦律圆滑流畅。到了下半阙由“呜呼!时运不齐”开始,音调转入低沉,发出胸腑的悲哀,扣人心弦。再叹“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一波三折,推波助浪,导出一首诗来结尾,仿若无尽的神话“槛外长江空自流”。让人们的思绪随着长江波滔而远去,留下一片空白让人遐想万千。

  境界:王勃这篇幅散文有诗的韵味但更多是发散于情怀,是一种情怀的展现,即怀才不遇,命运的述说的好散文。远远超前出了应酬写作和娱乐的境界。

  神态:王勃那种飘逸,傲气,不拘小节,一介书生的洒脱和风流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

  情调:本篇情调高雅,浓艳而不流俗,张扬而不狂妄。

  心理分析:才高艺精,文胆壮实,目空一切,其文虽有悲凉之音,可堪称一绝。

  王勃的《滕王阁序》不但文思敏捷,句句玑珠,光彩夺目,而且才华横溢,真是一篇情景交融的神来文章。

  作品:鲁迅《秋夜》文略

  这篇散文是鲁迅写于1924年九月。当时鲁迅在北京,那时虽然腐败的满清王朝被推翻了,但中国大地上陷入军阀混战,帝国主义任意横行,百姓生活苦难的黑暗社会中。整篇文章以“秋”的冷竣和萧条为背景,喧染黑暗的气氛。在这种双重阴暗笼罩着环境里,突出鲁迅精神上的压抑和苦闷。

  气:作者内心那种紧张,苦闷、彷徨的心情,是郁气在胸的情景。

  骨:作者行文中透出一种冷竣沉思的骨象。

  音韵:苦涩的微笑、秋风寒夜的呼啸、恶鸟、小飞虫在窗玻璃上扑打的声响。

  神态:鲁迅先生是一个孤独和冷僻的思想者,他那双冷酷眼睛,庄严,肃穆的神色在香烟中升腾着他的文章。他赋予了眼前的生物一种思想和灵魂。

  境界:秋夜中一种奇怪的笑和梦,以及想象构成了一个黑暗而寒冷的环境。

  情调:是一种灰暗的天空下的性情物的梦。枣树、小草、小虫等,还有我,作者鲁迅,正在煎熬着等待来日的梦想实现的日子。

  从鲁迅的心理上看,鲁迅对黑暗的旧中国的现实极为不满,国家动荡,社会的沆脏、国民的愚昧,但他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导致了他写作上那种疾恶如仇的品性。所以在鲁迅眼里,一切都是那样的灰暗和怪异。但鲁迅的心底还是存有一丝丝的梦想,这是他对小精灵寄予情感的原因。

  我们在读鲁迅散文时,一种沉思不觉袭上心头,他的散文赋予我一种灵魂,于思于文得有一种情致和精神。鲁迅作品最大特点是赋物予以个性和灵气。如本文的开篇“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仿佛给客人介绍,这个是我的孩子,还有个也是我的孩子一样。而两株树又仿佛很了解作者要写文章了,就跳到作者面前,故意让作者评说。然而,作者好像明白这两株树的狡诈心机似地,又转笔写秋天夜晚又高又空的天空,于是天空闪动鬼眼,口角显出微笑,并抓上一把繁霜洒在作者的园子里的小花上。小花打了个寒颤。作者怜惜起来,怕惊动花草的梦。她红惨惨的瑟缩着。枣树是否等不及了,作者像很理解似地说,我知道你的叶子落尽了。当然并不全是秋风的原因,我知道是前一时间小孩子们来打枣子。后面全是作者赋予景物的神气和灵气。只有思想者才有如此的笔法,只有思想者才有如此的心灵感应。

【关于散文作品的分析】相关文章:

1.冰心散文作品分析

2.朱自清的散文作品

3.写景散文作品

4.梁实秋散文作品《早起》

5.林清玄散文作品的特点

6.林清玄散文作品推荐

7.关于林清玄的抒情散文作品

8.关于桃花的优美散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