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高中散文

时间:2021-08-31

良心-高中散文

  元宵佳节,王老汉家中好不热闹,大女儿二女儿两家六口,加上去年年底刚结婚的小女儿及女婿,还有正在上大学的小儿子,一大家子全到齐了,但用王老汉的话说,就是还缺一位儿媳妇。吃完团圆饭,大家针对儿媳妇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场面热闹非凡,尤其是几位女婿将王老汉逗的是喜笑颜开。电话铃声响起,丝毫没有影响大家的兴致。王老汉保持着脸上的笑容,拿起话筒轻松的喂了一声。只是接个电话而已,大家并没有在意,仍在快乐地争吵,老伴发现王老汉的笑容僵硬了几秒钟之后,脸色逐渐沉了下来,她意识到有事发生,便跟儿女们使了个眼色。又过了几秒钟,整个屋子都静下来了,大家的目光都转移到王老汉的身上,只有两个小孩子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莫名其妙的东张西望。只见王老汉神情庄重的说了几句,放下电话。儿女们发现,父亲眼中闪着泪花。

  电话是养老院院长打来的,就在刚才王老汉与儿女们吃团圆饭的时候,王老汉70岁的大舅子范学斌在养老院里静悄悄的离开了这个美丽的世界。早在半年前,范学斌就意识到自己时日不多,便向养老院院长交代了自己简单的遗愿:丧事由二妹夫王学昌全权负责。尽管范学斌还有一个妹妹及六个堂弟。范学斌死前作出这种决定,常人是很难理解的,丧事为何要交给二妹夫王学昌处理,难道大妹一家和六个堂弟还抵不过一个姓王的二妹夫么?

  王学昌出生于随州市唐县镇,三代单传,5岁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为人精明勤快,王学昌也懂事得早,母子俩日子倒也过得去。小学一、二年纪,王学昌成绩优异,一直在班上担任班长,这对辛苦操劳的母亲是一种莫大的安慰。无奈,天有不测风云,小学3年纪的时候,王学昌得了一种怪命,全身皮肤不同程度的溃烂,母亲带着他四处求医,本来就不富裕的生活变得更加拮据。经过两年的医治,病是好了,学业却荒废了。病愈后的王学昌更加懂事,主动帮母亲一起分担家务。在当时,这种没有依靠的母子家庭时常会受到别人的欺负。种田放水,只能排在最后,过年时公家鱼塘分鱼,也只能拿到最差的一份,当时连三岁的小孩子都敢对王学昌母子大呼小叫,年幼的王学昌深深体会到无依无靠的不幸,这也成为半个世纪后,他不顾自己花甲之龄,辛勤照顾半身瘫痪的范学斌的主要原因。

  王学昌没什么文化,家境又贫困,虽然小伙子长的还不错,附近却没有女孩子愿意嫁给他。直到26岁时,王学昌才经人介绍与邻乡的范学英相亲!范家有一男两女,老大范学斌比王学昌大十岁,原来结过婚,但后来女方嫌家里太穷,孩子也没生下便与他离婚了,倔强的范学斌从此不再考虑结婚之事,一直与父母住在一起,老二范学琴已嫁给历山镇一个小学教师为妻。范家父母虽对王学昌这个既孝顺又勤快的小伙子没什么意见,但范家是大户,范学英同辈的几个堂兄弟都不看好王学昌这个没前途的文盲,因此对王学昌百般刁难!就连范学英的亲姐姐范学琴也极力反对这桩婚事。范家父母一时也拿不定主意!范学斌本就心地善良,又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因此对王学昌感到非常同情,最终通过范学斌的努力,成全了王学昌与范学英的婚事。王学昌心存感激,自此对这个大舅子如同自己的亲哥哥一样对待!然而范学琴及几位堂兄弟却依然看不起王学昌,因此,王学昌与范学英结婚后,得不到范家太多的帮助,依然没能改变被欺负的局面。忍无可忍,年近40的王学昌决定搬家到60公里外的安居镇。50岁的范学斌与年迈的父母如何安置,成了当时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当时王学昌已养有三女一子,夫妻俩都没读过多少书,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靠种地,范学琴养有三个女儿,但丈夫是小学教师,还种有一片果园,家境比王家好得多,本来范学斌父母打算由范学琴赡养,范学斌则去王家居住,但范学琴却不愿吃亏,他们想要范学斌留在家中,父母由王学昌赡养,因为范学斌还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善良的王学昌接受了范学琴的要求,但他不愿让范学斌与父母分离,最终决定范学斌与父母都由自己来赡养。王学昌一直认为自己受欺负是因为当初没读过书,所以虽然他养有三女一子,但他却不象别的父母那样重男轻女,他要让每个孩子都读上书,让孩子们日后都能出人头地。然而一家十口人的生活,还有四个孩子的学费,仅靠种田是不够的,因为不识字,王学昌只有利用农忙外的时间去找些体力活挣钱,艰苦程度可想而知!过了好几年,范学斌与父亲因意见分歧而产生了很深的矛盾,倔强的范学斌赌气离开了王家,投靠大妹范学琴。王学昌对几位老人很孝顺,岳父母与自己的母亲同等对待。三位老人相继去世,都葬在王家屋后的山坡上。范学斌的命运也随着父母的去世而发生巨大转变。范学斌在王家一住就是8年。2002年,王学昌又一次搬家,但这次是往随州市搬,皆大欢喜。当时王学昌夫妇都已年近60,两个女儿早已嫁人,如今都在随州市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小女儿和儿子都在上大学。范学斌考虑到妹妹妹夫年纪都大了,不愿再拖累王家,便决定回老家投靠范家六位堂弟,王学昌夫妇及儿女苦苦挽留不住,夫妻俩便请了辆车将范学斌送回唐县镇老家。范学斌堂兄弟七人,范学斌排行老大,其他几位堂弟也都是农民。范学斌跟随王学昌搬家到安居镇后,因距离太远,与几位堂弟很少来往,关系难免有些生疏。刚回到老家的时候,几位堂弟都很热情的邀请范学斌去自己家居住,范学斌选择在条件稍好的老三家暂住。王学昌也知道范学斌寄宿他人屋檐之下也非长久之计,便同范家众兄弟商量对策。范老三家旁边正好有一小块空地,王学昌打算在那里盖一间小屋让范学斌居住。范学斌年纪大了,一个人也吃不了多少,几位堂弟家中虽不富裕,但粮食还是有的,最终大家决定先盖间房子,范学斌的生活由几位堂弟共同负担。由于当时王学昌正准备搬家,没有时间参与房屋搭建,便拿出5000元钱交给范老三,请其代为操办,盖房子剩下的钱留给范学斌。范老三夫妇为人比较精明,平时一直在随州做点小生意。范学斌刚来他家时,他们正忙着做生意,因此建房子的事暂时搁下来了。王学昌知道后虽有些着急,却也不便催促范老三。过了一段时间,开始农忙,大家就更没有时间管盖房子的事,加上范学斌不会做饭,一个人生活比较困难,老三与几位兄弟商量后,决定暂时不盖房子,让范学斌轮流在每家住一段时间,房子的事以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