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山庄的传说现代散文

时间:2021-08-31

九龙山庄的传说现代散文

  九龙山庄座落在嫩江最长、最大的湾道——九龙湾底畔的土龙山崖上,嫩江县城西十公里左右。现在叫九龙山庄,早年间也叫九龙山庄。

  九龙山庄当然和九条龙有关系。传说,山庄建于清朝道光年间。那时,在嫩江两岸有一首广为流传的诗,单讲九龙山庄九条龙。

  九龙山庄九龙湾

  ——九龙山庄的传说

  千里嫩江九龙湾

  前抱岩崖背依川

  隔水岸畔绿草地

  行船潭侧白脸山

  远眺双蛟甘河雾

  叠化粒珠纳文滩

  九龙山庄多佳话

  道士仙踪天地间

  诗中道出一位道士八条龙。其实还隐说一条龙;讲出一个惊天动地的大故事

  一

  诗中隐说的一条龙是蟒龙。据说,很早很早以前,北方大地很温暖,适宜蟒龙生存。后来,气候渐渐变冷。在演变过程中,大多数蟒龙死掉了。这条龙生性乖戾,不择手段地坑害同类,度过了适应期,养成凶残的习性,成为北方大害,人称恶龙。

  当时的嫩江水产丰富,往来船只多,两岸村屯富庶,是一块远近闻名的宝地。恶龙垂涎已久。后来,它化作一个道士,从北到南,从南到北,沿嫩江踏查,惊讶嫩江的美丽和富有,决心转移到嫩江,选择靠近兴安岭的深水江段“落户”。

  嫩江发源于伊勒呼里山中段南坡,流经嫩江县城进入中游江段。上游在大兴安岭中穿来穿去,多是急湾险滩。进入大小兴安岭结合部,地势渐渐开阔,节节下降,出现深水江段。

  嫩江县城的江段原来位于现在县城北三、四华里的地方,南北笔直走向,长达十余里,人称十里长江,没有今天的大湾道。位置在通向江北太太山(又称团山)途中二道河子的地方。那时,江水从现在桦皮山小河子经二道河子,又经现在九龙山庄下的渡口,向南奔腾直泻。渡口是江道。现在临江乡和前进镇交界地带也是河道,江水直奔多金方向。传说多金河原是嫩江故道。这段地势较平坦,水流放缓。从九龙山庄渡口开始,至多金的江段形成深水区域。恶龙看好了这里,择日潜卧下来。

  这段江道是嫩江离开兴安岭后的第一个大深段。原本有一条黑龙,在这里保护水产类繁衍,保护过往船只安全,保护沿江村屯,属于看家护院之类,哪里是恶龙的对手?经过几番厮杀,败下阵来,退到现在的渡口处,向西拓展一段水域,形成深潭,潜伏下来,暗练功夫,伺机报仇。此地后人称为黑龙潭。

  且说恶龙霸占深水段,无恶不作。不仅以各种水产类为食,还掀翻过往船只,毁坏村屯,吞噬人畜,搅得这段江流上下不得安宁。据说,后来人们在多金等地出土的许多文物就是这个时候遗留下来的。

  二

  说话间到了康熙年间。清朝大帝为了抗击沙俄东侵,保卫边疆,建设黑龙江流域,钦令黑龙江第一任将军萨布素在嫩江左岸修建墨尔根城,即嫩江老城。城址在今天嫩江城北三、四里的地方,也即二道河子附近。

  老墨尔根城是嫩江流域最大的城镇,自然越来越繁荣昌盛,人畜兴旺。恶龙看在眼里,计在心上,邀些狐朋狗友,对墨尔根城连连用水发难。终于有四个年头江水灌进城中,原将军衙门、副都统衙门都浸泡水中。满城兵民叫苦不迭。

  时间流转。道光二十五年,道光帝忽然夜梦东海龙王和一位道士向他报告恶龙的罪孽。道光惊醒,龙颜大怒,调黑龙江将军进京,问明实情,以原梦相告,钦定除害移城。墨尔根城南移3华里,建新城,免受恶龙之害。这就是今天的嫩江城,时称新城。

  新城很快在丘陵地带按老城规划方案建设起来,只是规模更大些。但城和江分离,失去了风水,事事不随人愿。老城留下的黎民百姓,又倍受恶龙之苦,结队告到副都统衙门,搅得副都统寝食不安。忽然有一天,在议事堂议事,谈论除害之事。不知道谁提到道光帝的梦,顿时提醒副都统。他拍着大腿说,何不请道人出山!

  那时,嫩江道教很盛行。恰好,四川青城山天师洞有位紫云道长云游到墨尔根城。副都统知其道法无边,人称神仙,请留墨尔根除恶。

  青城山是神仙出没的地方。“道德根源天地人”。紫云道长和诸多神仙汇聚天师洞,云游天地间。他们眼见嫩江上、中游衔接处恶气上升,推知恶龙涂炭民生。他云游到墨尔根城,带道童赴老城上下河段,运法察看,知道蟒龙多年采撷日月精华,已成精灵之物,为一方霸主。要想铲除,已成难办之事。

  紫云道长受命之后,即带随身道童和墨尔根城道士赶赴现在九龙山庄位置。当晚布坛,推背点看,如此者三天。卦相中九龙相斗,昭告道士必请八条龙相助,以龙制龙。九龙相斗,那该是一场什么样的恶战!

  请八龙,谈何容易!道长只好请人砍木架坛,设三七二十一个台步。坛面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方位,东方插七面青旗,西方七面白旗,南方七面红旗,北方七面皂旗。众道士分立坛下东西南北各方位执事。恰好时逢端午节。子时,紫云道人重新沐浴,跣足散发,身披道衣,带两名道童,缓步登坛,焚香祷告,阵阵有词。

  紫云道长每日登坛七次。但七天间天空毫无动静。附近猎民、牧民、农民和墨尔根城的居民、部分官兵闻迅纷纷赶来观瞻。除恶之声沸腾。第八天辰时,忽见块块白云自东北方向飘来;随后又见东南方向滚雷声声,黑云压境。如此者来来往往达两个七天。第二个七天最后一天的辰时,只见两块白云,两块青云,两块黑云,一块黄云纷沓而至,齐齐刷刷地落在黑龙潭附近。

  原来,紫云道长拜请东海龙王相助,白令海、渤海、东海、黄海各派白龙、青龙、黑龙、黄龙等七条龙前来会合长期蛰伏在黑龙潭的'黑龙,共八条龙。这八条龙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又各有特长,急不可奈地投入到斗恶之中。

  三

  九龙斗分为三个阶段,整整斗了九九八十一天。

  第一阶段斗了九天。先是嫩江黑龙和东海两条黑龙突然袭击蟒龙,将其打伤多处。但蟒龙很快清醒过来,反扑三龙,直搅得深水江段翻江倒水,无一会平静,半夜方才休战。第二仗增加渤海两条青龙。五龙斗恶,直斗的浪卷三丈,此起彼伏,犹如浪林不倒,直立云天。第三仗八龙齐上阵。白令海两条白龙是蛟龙,能兴风作浪,吞云吐雾;在当地原是恶龙,经紫云道人多年指点,改邪归正,但骁勇如前,威猛不减。八龙斗恶,九龙翻腾,江底沙石卷出水面,抛到两岸;扑打呼呼有声,两岸树木随龙风哗哗作响。这一仗连连打了五天五夜。恶龙虽然满身是伤,但终究熟悉水路,体大有道,体强有法,越战越勇。两蛟龙虽有恶性,一时把恶龙几乎打出深水段,但随后又被反扑下来,急退之中又误伤了黄龙。

  紫云道人临岸观战,看的清楚真切。见此情景,思忖良久,分析临战双方的力量和条件,自知硬拼不如谋攻,强攻不如谋水,决心采取减少深水段水量,减缓水速等办法,釜底抽薪,再直接对手交战。

  釜底抽薪的办法就是将墨尔根老城的嫩江“十里长江”变成流经新城的湾道,江水再流入恶龙深水段为减速湾入。这个工程说起来容易,干起来却是浩大繁重,是九龙斗第二个阶段关建部分。

  第二阶段兵分两路,用了七九六十三天。一路由3条黑龙为一组,每日邀战,直捣深水段;采取拖、守、逗、泡等办法与之周旋,拖住其力量,掩盖第二阶段的意图。

  白龙等五条龙干的可苦了。第一步用了三个九天,硬是把“十里长江”“折”弯,经过二十七天,改变了嫩江航道。江水从现在桦皮山小河子的顶端流向墨尔根新城,又西折流去,呈现出嫩江2700多华里流程中最大的三角形湾道。

  恶龙很快发现了道人的计谋。他或派鱼兵虾将沿江游弋,或脱身自己探查。改变嫩江航道作法使其大吃一惊。要知道,湾道入水,流速顿减,淤积泥沙,深水段将变成普通航道。恶龙依托优势顿失。于是乎,恶龙一方面应战三黑龙,一方面派兵守在现在甘河入口处,把水截回原来航道。

  道人看的真切,急调两条青龙卧伏墨尔根新城江段,保住弯道;令两白一黄三龙增大甘河注入嫩江的水量,保证江道弯曲难直。两条白龙把小甘河与奎勒河并为大甘河。黄龙把甘河流域几条小河并入奎勒河或甘河。甘河水量大增。支大于干,嫩江水量几乎是原来的二倍半,水势即刻滔滔而来。这段甘河之战用了两个九天。

  蟒龙无力抵御甘河大水,退守甘河口至深水段河道,寻找改弯为直的地段。几经奔波,终于在现在九龙湾渡口上游七、八百米的地方选择到突破口,掘地开河,妄想迫使江水重返老航道。

  紫云道长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如果蟒龙成功,嫩江航道在墨尔根新旧两城之间形成“牛样子弯”,大水时,两城间将一片汪洋,黎民百姓无法生存。于是乎,他采取了第三步方案,急令黄龙前去恶龙开掘处设坝堵截。但是黄龙每修一段堤坝被恶龙毁掉一段。每次设坝还必有一场搏斗。紫云道人见此情形问计于大家。道童忽然想起青城山近邻的都江堰溢洪道的原理,提醒了道人。他决定在恶龙掘地开河处设滩,以坡“挤”水,神不知鬼不觉地保证那段江水流畅。

  设滩谈何容易?恶龙哪里准许公开干!两条蛟龙献计,由它们喷云吐雾,乘雾落石,形成沙滩。其情景即诗中所讲“远眺双蛟甘河雾”。但云雾的掩护均被蟒龙变法识破,设滩难成。黄龙在情急之中,决心以身相许。它腾空而起,乘云雾变成落珠而下,化作黄色沙滩,沿江而卧,形成锐角坡面,迫使江水向河中心滚动。这样用了九天时间。

  达斡尔人称嫩江为纳文江。他们为这段沙滩取名纳文滩。这就是诗中讲的“叠化粒珠纳文滩”。

  恶龙发现了沙滩。但为时已晚,只好退守深水段,每日挖泥挖沙不止,保证深水段深度。

  甘河水量大增。深水段水速虽然因湾入而减缓,但水势却大了。这种情况利恶龙而不利道长。这是紫云道人始料不及的。形势变了,对策自然要变化,否则还是硬打硬拼。道长又问计于众。嫩江黑龙忽然想起黑龙潭就在深水段入口处西侧。如果河道向西开通,让嫩江水从黑龙潭直线流过去,江水不再湾入深水段,或少量湾入,不是正好减少深水段的水量吗?用现在话讲,这是应用流体力学原理,有很高的科技含量。这下子可坑苦了蟒龙。它万万想不到,它最后就毙命在这条建议之中。

  这样,又用了九天时间,从沙滩、黑龙潭一线向西北方向开河道,直奔现在的搏尔气,然后南下经桦木、苇芦泡、铁古拉三村,在多金村附近与深水段汇合,涛涛南流。

上一篇:峨庄的散文 下一篇:九月的庄稼人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