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散文(3)

时间:2021-08-31

苏州的识者

  对于向往已久的大好河山的古迹,逐渐就形成了三种态度。一种是死心死意的回避。衡阳的石鼓书院已经变成了歌舞厅,我可以不去,打死也不去。庐山上已经建满了横七竖八的房子,挖得满目疮痍;可以,我此生不必“见庐山真面目”。

  另一种是想去而怕去,譬如苏州河。对苏州河的联想是幽幽的水光映着月色,温柔的橹声里有轻轻的人生的叹息。到了上海,人们说:“苏州河,臭来兮!”脸上作出恶心的表情,使我胆颤心惊。走到黄浦江畔,知道再走一段转个弯就是苏州河,但我停住了脚步。第三种,就是想去、怕去,而又不得不去,譬如虎丘。

  虎丘为什么一定得去呢?不是因为吴王阖闾葬在那里,下葬三天,有白虎蹲踞其上;不是因为梁高僧竺道生曾在千人石上讲道。我不能不去虎丘,是因为两个前辈曾经用最美丽的中国文字对我描述虎丘的中秋夜晚。

  袁宏道说,平常“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虎丘已游人如织,到中秋,苏州人倾

苏州散文篇二:散文评论:陆文夫《苏州菜艺》

  陆文夫(1928—2005),江苏泰兴人,当代著名作家。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荣誉》、《二遇周泰》、《小巷深处》等。小说《美食家》曾获全国第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陆文夫的散文和小说一样,清隽秀逸,含蓄幽深,淳朴自然,展现了浓郁的姑苏地方色彩。

  陆文夫对吃喝之道是十分在行的,他既非苏州人,也不是膏粱子弟,却成为苏州的美食家,真能算是个异数了。正如他在《吃喝之道》中所说的那样:“我大小算个作家,我听到了‘美食家陆某某’时,也微笑点头,坦然受之,并有提升一级之感。”所以对于苏州美食,正如他的著名小说《美食家》中展现的那样,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里面,其实是对苏州文人生活的一种展现,充分展示了明清数百年饮食文化的积累。明清文人的诗文,出于性灵,特别注意日常生活的情趣。这种生活情趣不仅是琴棋书画,饮食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本文就是这么一篇充分展现姑苏文化特色的散文。虽然名为“姑苏菜艺”,表面上看是在介绍苏州菜,但实际上却把苏州的文化、苏州人的性格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充满了民间市井的色彩,读来令人觉得十分亲切。

  本文开门见山,开篇就说到苏州菜,每个人的评判当然不一样,并因此得出结论:“这吃和各人的环境、习性、经历、文化水平等等都有关系。”这样,就自然而然把话题引向了和苏州菜相关的环境、习性等等。所以,作者就介绍了苏州菜的三大特点:精细、新鲜、品种随着节令的变化而改变。而这三大特点是由苏州的天、地、人决定的。于是,本文就进入了苏州的.天、地、人中进行叙述了。“苏州菜中有一只绿豆芽,是把鸡丝嵌在绿豆芽里,其精的程度可以和苏州的刺绣媲美。”从这样的菜中可见苏州菜的精细之处了,而这又源于苏州人的性格;苏州向来是鱼米之乡,苏州菜的新鲜就有了保证,苏州人对新鲜食物是嗜之如命的;而头刀(或二刀)韭菜、青蚕豆、鲜笋、菜花甲鱼、太湖莼菜、马兰头??这四时八节的时菜对于苏州人来说更是不容或缺的。但苏州菜的真正精华却是“所谓的苏州家常菜”,苏州菜艺的根源是在民间的。苏州人日常饮食和饭店的菜有同有异,另成体系,即所谓苏州家常菜。家常菜虽然比较简朴,可是并不马虎。虽然经济实惠,但都是精心制作,而又朴素近乎自然的,如炒头刀韭菜,清炒蚕豆,荠菜炒肉丝,酱麻油拌香干马兰头等等,都是苏州的家常菜,很少有人不欢喜吃的。去饭店只不过是去“尝尝味道”,末了还是要回家吃青菜的。这是苏州饮食文化的特色所在,也是苏州文人生活中的饮食品味。所以在作者看来,名贵的菜不一定都是鲜美的,只是因其有名或价钱贵而已,烹调艺术切忌热衷于原料的高贵和形式主义。就如雪里蕻烧桂鱼汤,虽然不如松鼠桂鱼那么名贵讲究,但也充满田园和民间的风味。但随着时代的变化,虽然苏州菜馆益发兴旺了,但却已失却了原有的风韵和味道。吃

  喝的境界,本来就是环境、气氛、心情、处境等等组合而成的。但现在灯火辉煌的宴会,烹饪就不得不采取工业化的方式了,来点儿流水作业,服务小姐匆匆分食,盘子端上换下,一条松鼠黄鱼不见头尾,也不知色香,更别提其味如何了。往日的饮食情趣尽失,宴罢出门,记得的都是些盘子杯子,也不知到底吃了些什么。但变化又是必须的,所以作者建议不妨把家常菜搬进大饭店,毕竟民间菜艺才是烹饪艺术的源泉和基础,更何况苏州的民间食品是那么的丰富多采,新鲜精细。此处不仅表现了本文民间市井气息,而且也融入了作者对艺术的真正思考:一切艺术源于民间。

  本文语言朴实平淡,自有一股清新质朴的民间气息,与本文的主题相得益彰。作者对民间饮食文化的记载和思考,颇能抓住读者的视线。毕竟,人间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开饮食这样的“俗事”。

苏州散文篇三:江南美文集锦

江南(一)

  徜徉在宋词的意境里,很古典地品味江南,在“杏花春雨”的氛围里,身心让黄鹂婉转、燕子啁啾的软绵绵的江南紧紧缠住。周太王的长子泰伯自愿放弃王位迁居被称“荆蛮之地”的江南垦荒,在今天的无锡梅里建吴城,转眼三个春秋,曾经沧海之后,“荒蛮之地”竟成“梦忆之境”,令无数英雄竞折腰,令无数文人魂魄销。

  江南的风是轻的,只撩人表面,只让人感到它掠过而已;江南的雨是疲惫的,倦怠的,无法爽快,仿佛不想从寂寞和沉睡中醒来;江南的山是灵性的,虽无质感、缺霸气,但能聚人气,育一方深沉;江南的石是女性的、柔软的,年久日长以后,光洁如玉,裸露出一种性感和占有欲;江南的田野总是滋润,但却害羞,拒绝展示赤[和谐]裸的胴体,故难见肌肤与刚毅,所有的隐私化为色彩斑斓;江南的桥是装饰,是风景,是理念,是哲学,欣赏和被欣赏都在其中;江南的河是气量、是心胸,拒绝所有的不公,气势汹汹的官船,富绰豪华的商船和简陋寒伧的夜航船均被无私地承载;江南小镇清一色的青石小街,精品深藏于小巷,老底子叫做“弄堂”,弄内偶尔的门楼是一个镇的猜想或秘密,古镇的神秘由此生发;江南的古井直通历史深处,井不管深浅,只要常用,定有碧水,只要细究,必有经典,井的传说与故事,屡屡验证江南小镇为何藏魂隐魄。

  在江南看生活,只有美丑,无所谓对错;从生活看江南,依旧魅力无限,风情万种;从世俗看生活,还是江南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