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2)

时间:2021-08-31

  ②叙述的方法。顺叙: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倒叙:可以造成悬念、埋下伏笔,以吸引读者,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插叙:可以造成叙述时空的一种纵深感。补叙:可以对情节的发展起到直接推动作用,产生强烈戏剧效果。

  (2)描写,是把某一对象的状貌、情态,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给读者。它是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可以使文章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①描写的对象

  人物描写的对象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肖像描写。它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体现,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因为人物的外部特征总是同人物内在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相联系的。

  动作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行为动作的描写手法。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可以透露出人物内在的心灵世界。

  语言描写。对人物语言的描写要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要与人物的身份经历、文化修养、习惯爱好、心理状态以及所处的特定场合吻合。

  心理描写。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和行动的内在依据。有时也可以间接地通过景物及人物肖像、动作、语言、所处环境及遭遇等来进行折射。

  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可以用于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突出主题,在文学作品中也是人物性格描写的一个延伸。

  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指对生活中那些细致而又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作的特写式描写。它是叙事性文章的最小的描写单位。它把事物最细微、最本质的情状特点,鲜明逼真地呈现出来。

  场面描写。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展开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通过场面中环境和人物活动的描写,来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思想性格。

  ②描写的方法

  白描和工笔。白描指使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勾勒出生动、传神的形象。工笔指用细腻入微、工整细密的笔触,对人物和环境进行精雕细琢的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即直接描写,是对所描写的人物、事件等作正面、直接的刻画,不借助于人和媒介物烘托。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是对所描写的对象不作直接的刻画,而是借助于媒介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人或物。

  主观描写和客观描写。主观描写所描写的人物和事物往往是作者情感世界的一种观照和折射,渗透着作者主观上的喜怒哀乐的思想情绪。客观描写,是客观、具体地描写事物的本来形态状貌,不带有作者情感色彩的笔法。

  (3)抒情

  抒情的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①直接抒情。即不借助于媒介而直接抒发感情。常用于抒发强烈、直露的情感。

  ②间接抒情

  寓情于事。通过对具体人物和生活事件的叙述来抒发情感。这种对往事的回忆、对经历、体验的叙说,往往会引起感情的波澜,因事而动情,在叙述的字里行间蕴含深沉的感情。如《痛哭和珍》就把对刘和珍的思念和赞美蕴藏在对事件的记述中。

  寓情于景。以眼前的景物为媒介,或者通过对某种象征性事物的描绘,来寄予和抒发情感,以情染景,情景交融。如《翡冷翠山居闲话》,把对人生的感悟放到对山居的描写中。

  寓情于理。作者把情感寄寓在某种道理之中,或渗透于通过事物叙述、描写所体现出来的某种情理之中,既是议论也是抒情,情理交融。如《快乐的死亡》,运用类比的手法把作者的不出作品与人的死亡对比,写出对作家的忠告。

  例如: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这道题就是考查学生对散文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的。《长城》这篇散文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在于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作者直接与长城对话,便于作者抒发感情。至于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是因为“它”之前说的是“由是人们发现:边墙是屏障,紫塞不再?奇”,这里变换了视角,是通过人的眼光来看长城,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所以这种变换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很有必要的。五、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

  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勾连。如《话说知音》,为什么说“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理清前四段之间的关系。第一段写自从有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后,人们对知音的神往和渴求;第二、三、四段写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在历代典籍中的记载。综合这两部分,就回答了以上问题。二者缺其一,都不是完整的回答。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散文还需注意文体特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但有一点更重要,那就是,阅读鉴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歌声”。

六、精心组织符合要求的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一直以主观性测试为主,题型基本不变,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识点上略有不同。从试题的要求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看,难度在逐步降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数问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应、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这就告诉我们,回答问题要善于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语句,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整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精练确切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例如: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此题重点考查学生散文阅读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首先要能从原文第一段中找出“乡土情结”的定义:“每个人的心里……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第二步要能提炼出海外游子与乡土情结关系的几点交叉:一个是离开故乡的“时间因素”,一个是海外的“空间阻隔”,一个是对故乡思恋感情的“久而弥笃”。这就是答案中的第二点:“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不过,要写出答案中的另外两点,还必须考虑结构、主题等方面的情况。【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相关文章:

1.谈谈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与解题技巧

2.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与解题技巧介绍

3.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解题技巧

4.高考语文阅读题与答案

5.感受凤凰散文阅读题

6.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7.写景散文阅读题

8.小学散文的阅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