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徙步游记散文(2)

时间:2021-08-31

  关于徙步游记散文范文三:

  回过头,看看走过来的路,想想我们的生活,审视我们的人生,显然的,肉体上的负重受累少了,而精神的负重受累却逐渐增加。这是什么东西造成我们如此沉重和痛苦呢?那就是,紧张的现代社会,复杂的现实生活。当我们还没有走出心灵的地狱,然而人生又有所警醒,这时,躁动的我们对造就和滋养我们的大自然便产生天然的怀想、崇拜和依恋。大自然在以力量之源、艺术之泉,对人的精神进行诱惑和召唤的同时,人们便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超越,寻找感恩,寻找自己的精神寄寓。

  诱惑和寄寓,在人的精神活动中就表现出“人文”关怀,表现为生命的灵感与艺术的生机,表现为内涵丰富的旅游文化。

  游记散文,是这一精神活动留下的最多、最精彩的文化产品。

  人类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旅游的历史;人类的文化,也就可以说是游记的文化。纵观几千年文学史,游记散文是文学大观园中不可缺少的一座石山、一潭清水,是历代文人离不开的一种家常文体。我们一旦走进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游息身心、陶冶性情时,山水的人文光辉便照耀在我们身上,我们的智慧在崇敬自然、赞美自然时得到显现,我们的文化人格在感受和体验人文风光中得以形成,而游记散文本身也在这样的精神活动中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理解自然山水如何向人文景观过渡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旅游文学产生的关键在这里,延续与发展的动力也在这里。

  纵情山水是人的文化品格所致,是逃避平庸、逃避丑恶的最佳方式。游记出自“文人”之手,是因为他们追求雅致、超脱、性灵、闲适、古朴、淡泊和智慧的艺术人生,与自然山水的文化品格相投合。古人的思想精华往往沉淀在他们活动的山水里。柳宗元游永州西山,顿悟此山“不与培塿为类”的特立风骨。是此山真有其风骨并如何特立吗?否也。而是柳宗元特立独行的信仰、操守和宽宏远大的气质、胸襟向西山的移注。然而后人似乎一想到西山便确信它的气派和伟大。大自然的奥妙也就在此。人们冲破规行矩步,放逐山水之间,认识它,体验它,它就会使人在感应中获得警醒,在新的文化品格创造中获得再生。而纯自然也就变成具有“人味”的自然,景观也就变成富于精神品格的景观。

  所谓“文化景观”便依此而来,它是一种充满诗意、充满哲学、充满生命的大自然,是人创造的美好的精神世界。历代旅游文学生生不息而且丰富多彩,也就是人与自然永恒契合和长期厮守的结果,是今人与古人在同一环境里周旋和比照的结果,是人们的精神渴求和理想愿望在物欲负累之余寻找和寄托的结果。

  对我们当前游记创作进行一番打量,许多作品似乎还没有深刻理解游记散文的特殊内涵,还未充分挖掘游记散文的艺术魅力。司马南曾经指出旅游文学的缺憾时说,“诗的语言”和“感叹号”太多,而独到处以及探险和研究的成分太少。的确如此。如今公款旅游居多,制造出的是一批批轻浅而泛滥的“宣传品”。这类游记散文在包装上十分华美,但作者主体的个性没有了,自然山水的客体个性也没有了,忽视对大自然的感应和体验因而无法克服“浅”和“俗”。这是游记散文的悲哀!

  艺术素养较高、有责任感的作家,恐怕就不是这样。写名胜古迹,他们写出了它的美学内涵和深沉悠远的历史沧桑感,写山川景物写出一种灵动的境界和超拔的感怀,写风土民情或人物生活,则始终注入人类的精神品格和新的文化憬悟,如此便使游记散文具有艺术穿透力和美的哲思的提升。当今游记散文作家,能写出山水的灵性者,汪曾祺是也;写出人性的光辉者,贾平凹是也;写出生命的体悟者,张承志是也;写出历史的灵魂者,余秋雨是也;写出现实的沉思者,王蒙是也。不管他们是以描叙见长,还是以思辨取胜,然而他们都以自己的优势和高水准的要求朝着各自的方向发展,把游记散文推向一个顶峰。

  游记散文,看似人人易入的文体,但要写好,还不仅仅在“游”的功夫和“记”的功夫上。关键在于内在功夫。有良好的品格,良好的心态,良好的素养,超越功利,安雅从容,写出的文章才有灵气和大气,才有永不消逝的感染力。如今大自然破坏严重,而所谓“名胜”,一般人又不可能一一得以顾及和高攀。可是如古人所说:“何处楼台无月明?”只要自备一双“审美的眼睛”,培护一个“易感的心境”,那么,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即使平凡渺小,却也能触动你的情致,寄寓你的理想,陶冶你的情操,也能减轻你人生的种种压迫和无言的忧伤,也就能以独到的山水感悟,写出独到的山水文章。

【关于徙步游记散文】相关文章:

1.关于游记散文

2.关于泰山游记的散文

3.关于云南的游记散文

4.关于旅游的游记散文

5.关于西藏的游记散文

6.游记散文初中

7.公园游记散文

8.单车游记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