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散文知识点与范文

时间:2021-08-31

  影视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正如作家用文字表达,画家用画面表达,雕塑家用雕塑表达一样,导演是用视听手段来表达的,即用画面和声音,以及画面和声音的综合排列来表达自己的理念感情。

命题散文知识点与范文

  基于这个职业需要,编导专业对考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有一定要求。具体是:考生应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用画面与声音来表现自己的创作构思。反映在散文写作中,要求考生在现阶段能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并且是具有形象思维特点的文字表达能力。这一点,使编导专业的散文写作考试有别于一般的散文写作。例如:小形参加完考试,觉得自己临场发挥不好,心情很沮丧。这句同描写相似,只是增加了对人物心情的陈述。注意,只是陈述,不是描写。陈述是用概念来告诉读者,如:他哭了,他笑了,他很开心,他很难过。而描写是用生动的细节刻画人物的动作——肢体动作、表情动作,来让读者自觉地感受到人物的精神情感。

  例如:他很热。

  这是一个概念化的陈述,只是告诉人们他很热,读者只能获得一个理性印象。

  而换成这样:

  他即使在午夜,也要在燥热如火的热风里大口大口地吃冰,因为高温的天气使他觉得浑身都像涂满了辣椒油,汗水从他全身的毛孔不停地涌出,无论开多大的空调,无论用多大风扇吹他,他都无法停止喊热,他现在唯一的心愿就是气温能够降下来。

  这时,读者获得的是感性印象,他很热。

  因此,形象思维就是要把发生的事情展示给人看,而不是直接告诉人你的观点和评价。

  来看两篇经典散文。

  第一篇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到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吗?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瞒珊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花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辞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着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突。”我读至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背影》是一篇大部分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散文。虽然篇幅并不算长,但是它通过讲述一段父亲为儿子送别的故事,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思念及感恩。文章写得真挚感人,而文章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也正是因为其中不乏精到、动人的细节描写。

  例如:“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白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这一段中,作者用了“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终于不放心、颇踌躇了一会”这样一连串的`细节性形容词来表现父亲对于自己的关心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