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眼风景东梅楼的散文随笔

时间:2021-08-31

  1

满眼风景东梅楼的散文随笔

  先人喜欢依山傍水而聚居,这除了与古代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传统休戚相关,应当还跟道法自然的处世思想亦有莫大关联。

  先人以为,人应当遵循或效法自然,只有与自然走得最近,方能汲纳自然之营养,之精华,之灵气,从而达到种族繁衍不息、蔚然大观、名噪一方之目的。

  所以,当我们翻开祖国浩繁如星的卷帙,一座座灿若珠玑美玉的村庄,宛如一位位天然去雕饰的少女,立马娉婷而雅致地映入眼眸,让人喜不自禁、心旌摇荡。

  而最吸睛最摄魂,永新县禾川镇的东梅楼当属其中之一。

  2

  东梅楼,其名不俗。东,代表方位,象征旭日东升、如日冲天;楼,代表位高,象征龙楼凤阁、锦绣富贵。二字明显契合了阴阳五行之说。而梅,与松、竹、兰并为花中四君子,素以高洁坚贞、奋勇当先、自强不息见称,同时又寓意传春报喜等,嵌入此字,无疑为村庄的文化品味和意蕴内涵作了最好的注释。

  起初,我暗自揣想,这“梅”恐怕只是附会而已吧。因为,在永新这块沃土上,梅可谓是极为稀罕之物。孰料,以前村里居然真有一株货真价实的梅。此梅,居村东,立高处,沐过元时的风,浴过明清的雨,披过民国的霜,饮过共和的露,最后死在了时光的隧道里,湮逝于大地的深处。

  据年长的村民讲,此梅长得盘虬卧龙,瘦骨嶙峋,静默的姿态仿佛一位远古的酋长。待其盛开之时,满树洁白,仿若一位身着白纱的仙女,清丽之极。静立树下,唯觉清香淡雅沁人心脾,让人飘飘欲仙。那时,只要农闲时间,村民就会三五成群地跑到树下和梅相亲相近。梅俨然成了大家共同的母亲,孝敬母亲成了大家理所当然的事情。传说天上一位爱梅的仙女,听闻了此梅,竟连夜下凡一睹究竟,结果爱恋至极,以至流连忘返。要不是王母娘娘连下懿旨召她返回,她恐怕要世世代代与此梅相依相伴了。

  如此而言,此梅濡染过世人梦寐以求的仙气,村庄濡染过世人梦寐以求的仙气。

  怪不得当我轻轻地呼唤着“东梅楼”时,我隐约感觉到唇角间竟吐露出一缕缕仙气一般的东西。

  3

  毋须置疑,梅曾经是村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梅曾经是村民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尽管现在它早已烟消云散,再也寻不见它曾经存在过的踪迹。但是我相信,在村民的心中永远镌有梅的印记,梅始终以高贵而独特的形象滋润着村庄、村民。

  要不然,当我在村庄随意漫步时,我不会如此地感受到一阵阵梅似的清香扑鼻而至;要不然,当村民面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时,他们不会如此盛情地递上一杯杯梅一般洁净的清茶。

  当我轻啜慢饮着这一杯杯梅一般洁净的清茶时,我深深地感受到我喝下去的不只是村民的盛情,还有他们的善良、淳朴和爱。是的,当我觉得茶水微烫时,他们马上轻摇精致的蒲扇为茶水降温;当发现只是让我喝茶礼数略显不周时,他们立刻端来了陈皮、酱姜等。他们紧挨着我坐,陪我聊天,给我讲村庄的发展,给我讲生活的变化,给我讲未来的期盼……言之深切,语无遮掩。不知不觉间,我的心膛涌动着一股幸福的暖流和一种感动的情愫。

  说实话,我也去过不少的村庄,也见过不少盛情的村民,像如此一般,却真的是第一回。我不禁要为东梅楼击节赞赏!

  4

  但是,接下来我不由要为东梅楼放声歌唱了。

  在村庄的右侧,有一座宗祠叫做“仁让堂”。建造于康熙年间,距今有三百余年了。整体为三进木架悬梁结构,共用梁柱20余根,其中12根为圆柱形,均取材于直径为两尺许的原生柏木。外围青砖黛瓦,内设走马楼、扶栏若干,并配和谐景明木雕。远而观之,气正仪威;精品细赏,意丰蕴富。

  一位年长的村民告诉我,之所以取名“仁让堂”,源于一个感人的故事。元朝时,罗姓祖先携妻带子,寄居到了这里,靠孵化与养鸭为生。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辛苦努力,家族日渐强盛、壮大。而这里,原先是刘姓建立的一座村落,由于世态变故,刘姓日渐衰微,到最后仅剩一孤寡老妪,而且境况十分凄凉。罗姓族人为了让她安度晚年,主动承担了赡养她的义务,直至她溘然长逝。在临终之前,她有感于罗姓族人的善行恩德,拿出地契,慨然献地。罗姓族人于是得以在此兴建宗祠。为感谢刘姓老妪的恩德,罗姓族人遂将宗祠取名为“仁让堂”。

  故事虽然久远,但其中彰显出的高贵品质,穿越时空,如同花开,依然猛烈地撞击着我的心灵。我感觉全身的血液在沸腾,在咆哮,在呼喊!

  啊!这就是东梅楼!东梅楼原来是一个如此情义并重的村庄!

  5

  东梅楼,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绿色王国。

  这里,除了梅,还生长着许许多多的绿色生命。譬如,那“碧玉装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翠柳;譬如,那“常绿不分秋夏冬,问风不逊桂花香”的香樟;譬如,那“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的山菊;譬如,那“有风传雅韵,无雪试幽姿”的青松……它们和谐相处,葳蕤挺拔,像东梅楼人一样有情有义,为营造东梅楼良好的生态环境添砖加瓦,不遗余力,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尤以香樟为最。

  据年长的村民讲,昔时村周香樟环绕,繁茂成荫,用“绿树村边合”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它们像一位位钢铁战士一般,忠实地履行神圣的职责,日夜守护着这座美丽的村庄。每到春夏之时,各种鸟雀聚集,唧唧、咕咕……交互成韵。树下稚童成群,老鹰捉小鸡、跳田格子、打包……各种有趣的游戏“粉墨登场”,欢声笑语从早到晚撒满整个天地。劳作一天归来的村民,通常也会端着饭碗过来坐在树下吃。边吃边聊,海阔天空,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与满足的笑容。

  毫无疑问,香樟曾经与梅一样,在村庄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前些年由于肆意熬樟油和村庄扩建,大多数的香樟遭遇了杀戮,勃发的生命就那样匆促地结束了。现如今,全村仅剩三棵香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