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日子现代散文(2)

时间:2021-08-31

  我记得当年在上海购买香烟还要凭票供应。上海本地人一般情况下抽的香烟大多是“飞马”、“大前门”,“牡丹”是需要办点什么事才买的;他们平时根本就不买高级香烟。

  当时上海人的香烟是每户按月配给,每月供应的品种也不同。

  据说每月高档香烟是“牡丹”、“上海”任选一包;价格都是0.49元的。

  中档香烟每月2-3包,可选“大前门”、“光荣”;“大前门”是0.25元,有锡纸的0.38元;“光荣”0.32元,有锡纸的0.36元。低档香烟是“飞马”,每包0.28元,有锡纸的0.30元。“海鸥”0.32元。

  当时免票的香烟有“劳动”,每包0.19元;“勇士”,每包0.13元;“经济”,每包0.08元。免票的香烟也可以拆零供应,比如给一分钱,拿一支“劳动”。

  而“中华”牌香烟一般只会在逢年过节才“放”出来供应,贵的1.35元一包,便宜的'0.70元一包。

  那个年代香烟属于紧张易耗品,各地都要凭票供应。

  在我们上虞过去的大红鹰、雄狮、新安江香烟每包价格分别为1角3分、1角8分、2角4分。而日常档次则是“前门”“牡丹,后来是“金猴”“古松”,再后来流行进口烟“三五”“健牌”“良友”,如今是“利群”“中华”。

  那个时候我长驻上海,来我们办事处的人特多,差不多快成了百官的“驻沪办”,许多百官人到了上海都要来我们这里转转,因此我也认识了不少朋友。其中接触最多的是益民商店经理孙柏荣,农资公司的金钉,还有精细化工厂厂长娄关仁和丁小龙。

  往来进出的人多了,需要买烟招待客人,我们在上海的熟人就会把自己多余的烟票送给我们。我记得自己经常上门到石门路一位姓俞的人家去拿“前门”牌烟票,这位出生百官下市头交界桥的自族里人,当时在上海担任第四纺织厂的党委书记,是一位从云南炮兵部队师长任上转业的副军级干部,他是俞强介绍给我的,对我没有半点架子非常亲和。听说他老婆当年是上海科学院的,官比他还大。

  在上海的日子,工作之余的晚上,我与陈达文二个人经常去外滩或马路上看上海的年轻人谈恋爱,外滩是上海有名的“情人角”。黑暗中在外滩石凳上、在马路电杆旁、在花木树下到处是一对对热恋中的情人拥抱接吻;外滩长长的水泥栏杆上趴满了情侣,他们一律脸朝滔滔黄浦江,捉对儿将那地方严丝合缝完全占据了。一眼望去,手拉手者有之,勾肩搭背者有之,大多则肩并肩地交头接耳、呢喃不止。这也是上海好多年的一道风景线!

  还有上海的女人那种打扮真正是时尚海派,风情万种。既高雅又协调,让人分不清她的身份和年令。不似有的城市那种女人,明明是良家妇女,却偏偏打扮粗俗的象刚坐完台的小姐。这一切,在我这个土头土脑的乡下人眼里,都感到很稀奇。

  当然,我在上海也出过“喇叭相”,当时我们在上海每人每天有5元钱的旅差补助,虽然不算少了,但还是不够花销,晚上我们去饱眼福看“西洋镜”的同时,还顺手在昏暗的路灯下捡拾几张公交车票,回厂好报销啊!那个时候大多是三分、五分、一角钱面值的车票,有时能捡到一张一角五分面值的车票心里还会很高兴。刚出道的乡下人嘛!哈哈……来到上海,很多人就会想起繁华的南京路这条中国商业第一街,1998年南京路已改造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步行街。想起南京路并不遥远的历史,她的过去充满着血泪。

  150年前,由麟瑞洋行大班霍克等人发起,在南京东路丽华公司附近建了上海的第一个跑马场,同时搞了一条通往外滩的小路。因为国人经常看到老外们在这路上骑马,故称此路为马路。它的正式名字为花园弄(PARKLANE),上海人习惯称为派克弄。

  当初的花园弄只有从外滩到现在的河南路一段,1853年由于小刀会在上海县城起义,大批的富绅和平民涌进了租界,激增的人口使得租界地价飞涨,跑马场老板立即卖掉了位于黄金地段的地皮,在现在的西藏路、湖北路、北海路一带建立了第二代跑马场,同时也将路面加宽到6米多,土路变成了煤渣路。

  1862年租界当局以方便军队抵达太平军前线,越界筑路,将花园弄向西延伸,穿过跑马场,越过泥城浜(现西藏路当时租界边界),直通静安寺,与同为越界筑路的徐家汇路(后称梅格路现华山路)接通。

  同时跑马场也第3次搬迁,场主以12500两白银在界外购得430亩土地,即现在的人民公园和人民广场,而旧地皮的出让价格为49425两白银。这段新开辟的道路被称为静安寺路,并在1866年正式划归英租界。

  1865年租界当局为纪念《南京条约》而将花园弄和静安寺路分别命名为南京东路和南京西路。

  我在上海的时候,当年的公用电话亭遍布于城区大街小巷的每一个角落,几乎每一条弄堂口都安装有公用传呼电话,深受市民的欢迎。而居委会一般也会选择“拎得清”的阿姨看管公用电话。

  我记得当年的收费标准好象是打一个电话收4分钱,传呼一个电话收3分钱。传呼电话给当时的上海人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公用电话亭兴起于上个世纪50年代,繁盛于80年代,在90年代初期随着寻呼机的兴起,曾经达到了鼎盛。站立街头的公用电话和腰揣BP机的时尚男女也一度成为了上海的一道亮丽风景!

  1999年,“大哥大”亮相上海滩,随后移动电话和家庭电话迅速普及,传呼电话也就被逐渐淘汰出局,而公用电话亭也尽被拆除……

  现在的上海尤其是浦东,日新月异,栋栋崭新高楼直插蓝天。越来越多的上海人开始告别亭子间、老弄堂、石库门,走向新生活。

  上海是一座有着独特魅力的城市!我在上海的日子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

【在上海的日子现代散文】相关文章:

1.她在上海的那些日子的伤感故事

2.亲爱的日子现代散文

3.父亲住院的日子现代散文

4.那些被尘封的日子现代散文

5.玫瑰日子现代散文

6.存留于心海的那所院子现代散文7.描写大海的现代散文诗歌四篇

8.现代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