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女散文(2)

时间:2021-08-31

  一夜,祖母不知被啥事缠住了身,没有按时守候在街门跟前。女女纺完线来到门前,轻轻推了一下,门上着闩;爬在门缝往里看,不见祖母的身影;她咳嗽了两声,里边没有什么动静。她不敢大声敲门叫喊,伫立片刻,悄然走了。家里没有她的容身之处,三叔的家门又紧闭着,该上哪达去过夜?环目四顾,四周一片漆黑,不知什么鸟在树梢上发出一阵婴儿啼哭似的怪叫,令人毛骨悚然。她禁不住打了寒战,头皮发紧,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急忙钻进玉米杆堆里,紧紧地蜷缩住身子……

  她刚刚走开,祖母忙完了事赶来给她开门,左等右等不见孙女来家。祖母想大声喊叫孙女,却怕惊得四邻不安,只好作罢。那一夜女女在玉米杆堆里睡了一夜,祖母在街门背后坐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祖母在玉米杆堆里找到孙女。老人把孙女搂进怀中,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心酸的泪水落了孙女一头一脸……

  生活再苦再难,日子还得一天一天往下过。

  女女长到十三岁,就开始上工了,生产队每天给她记三分工。给地里送粪,是重体力活,妇女两人拉一辆架子车。可没人愿意跟她合伙拉一辆车,都嫌她太小没力气。苦难的生活锤炼出了她坚韧倔强的性格,她一咬牙,独自拉起一辆架子车。她猫着腰用尽全身的力气拉着绊绳,绊绳深深勒进她稚嫩的瘦弱的肩头,黄豆大的汗珠从额头鼻尖滚下,溻湿了她的衣衫,车轮在坎坷不平的道路上缓慢却坚定不移地滚滚向前

  在人生的道路上,女女犹如道路两旁的车前草,虽经风霜雨雪的摧残和车辗牲口踩的蹂躏,却依然顽强地活着。

  那年,村里办起了扫盲班。每天吃罢晚饭,村里的小学校就热闹起来,不识字的人吃够了没文化的苦头,能有此机会真乃喜从天降,就是许多上过学的人都赶着去充电。女女更是喜笑颜开,渴望识字学文化。吃罢晚饭,她赶紧刷了锅碗,就去上夜校,可脚还没跷出门槛,就被后母喝喊住了。后母黑着脸问她干啥去,她说去上夜校。后母火冒三丈,问她娃谁哄?线谁纺?想要念书上大学,这辈子就别做梦了!比冰雹还冷还硬的讥讽和喝骂劈头盖脸地砸下来,吓得她还没跷出门槛的脚又缩了回去。她再次被拒之校门外。每每忆起此事,她就泪水涟涟心痛如绞。

  光阴如梭,不觉女女已经十六岁了。生产队照顾没娘的孩了,安排她去防洪管理站上班。防洪管理站是个社办企业,干的也是体力活,可毕竟不同于生产队,饭可以吃饱,每月还给点零用钱,可她也初次尝到了没有文化的痛苦。每天下班,同伴们都聚在一起读书看报,她坐在一旁发呆,心里不知是啥滋味。后来她想明白了,与其这么痛苦着,不如向同伴学着认字。于是,她就向同伴请教学习,天长日久,识了不少字,而且还能拿起笔给在外工作的四叔写信呢。在防洪管理站的这段日子让她十分留恋,因为她在这里由一个文盲成为一个识字的人。

  可惜好景不长。1982年防洪管理站解散了,女女只好回到并不温暖的家。这时她已经长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有了主见。她不愿呆在家看后母的白眼和脸色而活着,毅然外出去打工。打工的日子很是艰苦,对女孩子来说更是困难重重。正像一首流行歌曲唱的那样:外边的世界很无奈,外边的世界很精彩。吃苦对她来说并不可怕,她怕的是后母那难看的脸色和白眼,怕的是失去自由的孤独。尽管外边的世界很无奈,可她却是自由的。因此,她还是很高兴的。

  两年后,幸运的光环照耀在父亲的头上,父亲终于媳妇熬成了婆,可以带家进城了。父亲把后母的三个女儿(后母后来又生了两个女儿)的户口都转成了商品粮,唯独把女女留在了乡下。说实在话,这次不怨父亲,是国家有政策,年龄超过十八周岁的子女不得转户口。她二十岁了,政策拒绝她进城。

  父亲把家迁进县城的那天,女女独自个站在空荡荡的院子里,心里好像打翻了五味瓶。她完全明白进城与不进城意味着什么,对此她并不感到怎么悲伤。她的根本来就在农村,进不了城也罢。只是她觉得这一次她真真正正成为了一个被人遗弃的孤儿,她真想放声大哭一场,可她没有哭出声,只是默默地流泪。汹涌的泪水溶化着她心中的苦痛和伤悲……

  就在她孤独无助之时,苍天突然睁开了眼。第二年国家政策有了变动,进城的年龄放宽到二十二岁。女女最终挤进了城,把嘴塞进了国库粮的袋子。恰在这时,陕棉九厂招工,她报了名,但要进行考试。

  考试那天,女女早早进了考场,考卷发下来了,她傻了眼,沸腾的热血一下子降到了冰点。她跟同伴学着认得的那几个字对付着看看报纸还凑合,可对付这些试题半点门都没有。她呆坐半天,在试卷上只写下自己的姓名就默然退出了考场。等候在考场外边的父亲看见她这么快就出来了,急忙迎上前问是咋回事。她垂着头,一句话不说。父亲问得急了,她“哇”的一声哭了。父亲一怔,半天,终于醒悟过来,垂首站在女儿身旁,默然无语。此时此刻,女女的父亲不知作何感想?是否内疚不安?是否有悔?

  又过了一年,幸运之星终于降在女女的头上。陕棉九厂再次招工。这次招工只进行面试。女女早已长成大姑娘,俗话说,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昔日的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女女苗条的身材,俊秀的面庞,未开言先带三分微笑,给考官留下了良好的印象,顺利过关。她,一个饱受风霜寒雪折磨的乡下女子成为了一名纺织工人。生活开始向她露出了微笑。

  然而,道路依然坎坷。

  在婚姻问题上她与父亲和后母发生了矛盾。13岁时,家里给她订了娃娃亲,男方后来上了大学,俩人志趣不同,且没有共同语言,男方提出了分手。这在她的意料之中,她并不感到悲哀。让她感到痛心的是男方不该出语伤人,没有男子汉应有的胸怀。从磨难中煎熬出来的女女不仅十分敏感,且自尊心极强。一怒之下,她要把当年家里接男方的彩礼全部退还。可她刚刚参加工作,手中拮据,拿不出那么多钱,只好跟父亲去要。没料到父亲和后母大为光火,都说人家不要你了,还退的哪门子彩礼,不但一分钱不给,还骂她是个大傻瓜,又说今后再也不管她的闲事了。男方欺负了她,她希望能在家里找到慰藉和温暖,没料到却遭到当头一棒,被父亲和后母骂了个狗血喷头。她气哑了,欲哭无泪,欲喊无声。虽是如此,她秉性要强,不能把自己说出的话当作吐唾沫。她咬了咬牙,向工友们东借西凑退了男方的彩礼。此后她勒紧裤带过了好长时间的清苦日子,可她却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时隔几月,叔父给她介绍了一个对象。他们约会几次,相互都有好感。一个周末,他们相约星期天去见她的家人。不管怎样,她还是尊重父亲和后母的。

  那个周末她上晚班,不知怎么搞的,她只觉得有点魂不守舍,心慌意乱之中她的右手被机器夹住了。她痛叫了一声,一旁的工友急忙关了电源。当即她被送往厂医院。第二天,对象兴冲冲地来找她时,她却躺在了病床上。她对他苦涩内疚地笑了一下,心里却在想:他们的关系还能发展下去吗?小伙子似乎什么也没想,放下手中的东西,担挡起照料她的责任。

  稍后,厂里通知了她家里,可她的父亲和后母都没有来,是小伙子一直守护在她的病床前。小伙子性格内向,少言寡语,但手脚勤快,且对她关爱有加,给她端水拿药,送饭喂汤。她感受到了从没有过的温暖。她的伤指不慎感染了,需要转院治疗。小伙子又把她送到扶风县医院,伺候在旁,倍加呵护,其情其景令人感动。小伙子的一片真情终于赢得了她的芳心。她在心中说:“这辈子就是他了。”

  出院后,小伙子对她提出了结婚要求。此时的她正需要一个避风的港湾来停泊飘泊的小船;正需要一炉火来温暖她寒冷的心;正需要一个结实的肩膀靠一靠疲惫的身躯。于是,她答应了小伙子的要求。

  是年农历二月初四,他们结婚了。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过去了十八年。苦去甜来,女女的小日子过得很滋润,令人堪羡。这也是上苍对她的垂怜吧。她的父亲已过花甲之年,退休在家。后母的三个女儿 都读完中专,相继参加工作,但日子过得都不如她,常来找她求助。她对几个妹妹从没有嫉恨过,只要能帮上忙的。她都会尽力相助。

  袒开心底说,她曾十分恨过父亲,特别是后母,恨之入骨。可实际上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恨在她心中已悄然消失。如今她已人到中年,完全能理解父亲当时的难处和无奈,她原谅了父亲,不再恨父亲。即使对后母,她也宽容对待。每每看到父亲和后母老态龙钟的模样,她就会生出悲怜之心。父亲毕竟生养了她,后母毕竟是个长辈人。她是个心底善良的人,怎能无动于衷。她多次邀请父亲和后母来她家里住,尽一尽孝心。

  后母自知对不住她,心中有愧,不好意思来。后来终于来了,她以对待生母的赤情善待后母。感动得后母热泪盈眶,逢人便说她的种种好处。

  在对待后母的问题上,有人说她心太善良了,应该让那个女人尝尝苦果子的滋味;有人说她有点傻,即是不以恶还恶,也不该如此善待那个女人。对这些议论她置之一笑,该怎么做还怎么做。她不仅善良贤惠,而且胸怀博大。古语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个平凡的弱女子能做到这一点,实在难能可贵。

  人生之路,平坦者少,坎坷者多。细细想来,越是从艰难坎坷之途走过来的人,越是有宽容博大的胸怀。少一点邪恶,我们前行的路会平坦一些;多一些宽容,我的前行的路会更宽阔一些。其实,这是很浅显的道理,人人都懂,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又有几人呢?

  祝愿女女今后的生活幸福美满。

上一篇:大爱石柱山散文 下一篇:风尘一世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