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脉散文(2)

时间:2021-08-31

  在看到这张中国湖泊分布图之前,为了做一篇关于中国湖泊的文章,我计划先去南京,到我国研究湖泊最权威的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湖泊研究所去。在采访我国研究湖泊的权威人物,获得一个关于我国湖泊的整体印象,了解了关于湖泊的前沿问题后,再去实地考察中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去南京还因为它离这五大淡水湖距离近,尤其是它位于太湖、洪泽湖、巢湖的中心,离这三湖的距离大致相等,都在二百公里左右,驱车前往也就是两到三小时的路程。

  为什么一提起中国的湖泊,我们首先想到的会是长江中下游的五大淡水湖,而不是其他?这是五大淡水湖的知名度太高了,它们仿佛成了中国湖泊的代表,其实这实在是一种由历史和文化造成的偏见,不符合客观实际。中国还有许多湖泊没有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

  “青藏高原30%以上的湖泊都没有名字……”中科院南京分院副院长、湖泊所副所长李世杰研究员对我说,“青藏高原有着中国最大的湖泊群,但对于这些湖泊中的大部分,我们还没有做过最基础的研究工作。”

  李先生曾经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科考队的一员,在高原上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青藏高原如此之大,地质、地貌、气候、土壤、冰川、冻土、动物、植物、矿产,等等,都需要考察研究,尤其是青藏高原崛起的原因和机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等等,更是吸引了科学家的注意力,而湖泊还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

  “西藏的纳木错湖,是青藏高原面积最大的湖,其面积比洪泽湖和巢湖还大,也是当地藏民们崇拜的神湖。但我们还不知道她究竟有多深。我们所的研究人员曾经到过那里,想测量水深,可我们的船不行,经不起风浪。我们向湖中心航行了几十米,就被风浪吹了回来。当时测得的水深已有八十多米,我们判断湖中心会有一二百米深。由于设备和经费的限制,我们不能去湖心测量,无法知道最大深度和平均深度。”李世杰说。

  水深是青藏高原的湖泊区别于东部长江中下游湖泊的一个重要特点。青藏高原的湖水深动辄几十米,而东部的湖水深却只有几米。如:大名鼎鼎的太湖最大水深才4.8米左右;洪泽湖约5.5米;巢湖约5米。青藏高原的湖,大部分我们不知道水深,但我们知道的,如:羊卓雍错这个大湖,最大水深约59米;青海湖约32.8米;鄂陵湖约30.7米(这些数据只能是约数,因为湖水总是在变化中,下面的数据亦如此)……

  由水深我想起了水量,即湖里有多少水。比起水量来,五大淡水湖比青藏高原的湖,就更是不如了。鄱阳湖的水量为149亿立方米,洞庭湖为167亿立方米,太湖是44亿立方米,洪泽湖是30亿立方米,巢湖20亿立方米。这五大淡水湖的水量全加起来是410亿立方米,这还不及青藏高原一个湖——青海湖的水量(715亿立方米)。这些事实确实令我感到惊讶。

  李世杰和他的合作者的研究结果给出了更让我惊讶的数据:全国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581个,总面积为68671.58平方公里。青藏高原的湖泊面积为36552平方公里,总贮水量为5725亿立方米,其中淡水为1063亿立方米。我国东部平原(五大淡水湖全在其中)湖泊面积为19277平方公里,总贮水量为718亿立方米,全部是淡水。即东部平原的湖泊水量仅为青藏高原湖泊水量的13%。(青藏高原的湖泊水量有些是估算出来的。)

  李先生等人的研究还告诉了我另外几个数据,青藏高原的湖泊面积占全国湖泊面积的53.2%,超过一半;东部平原的湖泊占全国湖泊面积的29%,不到三分之一。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湖泊个数,青藏高原为351个,东部平原为117个。

  无论是面积、水量还是个数,东部平原的湖泊都不如青藏高原。五大淡水湖无法跟青藏高原的代表性湖泊媲美,但是东部平原五大淡水湖的声名如雷贯耳,而青藏高原的湖泊却默默无闻,这岂不是怪事?

  我们知道东部的五大淡水湖早已排出了名次。这名次是按各湖水量最大时的面积大小排出来的。第一大湖是鄱阳湖,第二是洞庭湖,第三是太湖,第四是洪泽湖,第五是巢湖。

  青藏高原上重要的湖泊大多是咸水湖,以淡水湖为标准排名次,青藏高原的那些大湖难免名落孙山。我想既然有五大淡水湖的排名,也应该有五大咸水湖的排名。然而过去没有人做过这个工作,至今我们还没有一张五大咸水湖的排名表。

  为什么不能按水量给湖泊排名呢?水量难道不是湖泊的重要特征吗?我以为水量比面积对一个湖泊更重要。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一张这样的排名表,因为青藏高原的许多湖泊还没有被科学地系统地勘察过。

  能否在综合考虑面积、水量、生物多样性、美感等因素后,给中国的湖泊来一个排名呢?这种排名将不考虑咸水湖和淡水湖、内流湖与外流湖等区别,这样的排名,对我们整体地把握中国的湖泊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李世杰研究员的办公室里,我看到地上有几根圆圆的柱状岩芯。李先生告诉我:“这些岩芯取自太湖的湖底。”李先生是通过沉积研究气候和环境变化的专家。过去在青藏高原,他通过在冰川上钻探,取出冰芯,分析冰芯中冰雪的沉积来研究古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今天,李先生离开了青藏高原来到了南京湖泊研究所,在太湖他通过钻取湖底的沉积物来研究太湖流域的古气候和环境变化。

  他指给我看地上的一段岩芯,说:“这里面发现了芦苇的残骸。这段岩芯里的芦苇残骸说明了在某个时期,太湖的水面萎缩了,以至造成今日是水面的地方成了滨岸的水陆交接地带,因此才长出芦苇这种挺水植物。这一现象对于了解那时的气候变化和当时太湖的环境非常有价值,但关键是要确定那段芦苇残骸属于哪个年代。明天我就要去北京,请北大的一家机构来给这段岩芯中的芦苇测定年代。”

  这时他的同事进来了,他们又谈起了给那段岩芯中的芦苇测年代的问题,并比较了美国、英国和中国的北京大学三个地方测年代所需的费用。最后决定去北大测,因为那里的价格相对便宜。

  他们的谈话,使我想到了科学研究和钱的关系。太湖是幸运的,它处于中国最发达的地区,被南京、无锡、苏州、上海、杭州这样一些经济上的明星城市簇拥着,研究它的经费自然充足,我猜想,太湖可能是我国湖泊中被研究得最充分的一个湖了。为了验证我的猜想,我随便找了几本我国关于湖泊最权威的学术期刊《湖泊科学》的合订本,作了一个调查。调查结果让我惊讶,不仅完全证明了我的判断,而且其中的问题超出我的想象。在《湖泊科学》1998年至2000年三年的期刊中,共发表论文181篇,其中关于太湖的论文每期都有,最多一期10篇,总共有34篇,占19%;关于长江中下游诸湖泊的论文共有29篇,占16%;而关于青藏高原众多湖泊的论文仅有8篇,占4%,可是青藏高原湖泊的数量占中国湖泊总数的53.2%呀。  由此可见,中国东部的五大淡水湖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们的位置,因为它们地处东部经济、文化的发达地区,处于主流社会的视野中。除了历代文人墨客用诗词歌赋表现外,还有各种研究资金支持对这些湖泊的科学研究。而西部青藏高原的那些美丽的大湖之所以默默无闻,也是因为位置,它们地处经济、文化不发达的西部,没有钱去研究它们,也没有钱去塑造它们的形象,打造它们的知名度。我们头脑中关于中国湖泊的概念,并非是那些湖泊本身,只不过是关于这些湖泊的符号,这些符号是由人生产出来的。而生产什么,怎样生产,是受社会思潮、经济力量等因素左右的。我想假如把纳木错搬到太湖的位置,那么纳木错湖畔一定会游人如织、诗赋如海,也一定会有一个又一个的科学发现,纳木错的裸鲤一定会比太湖的银鱼、阳澄湖的大闸蟹更要出名,中国最有名、最美、最重要的湖泊肯定非纳木错莫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