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当相信,每个人都是带着使命来到人间的。无论他多么的平凡渺小,多么的微不足道,总有一个角落会将他搁置,总有一个人需要他的存在。有些人在属于自己的狭小世界里,守着简单的安稳与幸福,不惊不扰地过一生。有些人在纷扰的世俗中,以华丽的姿态尽情地演绎一场场悲喜人生”。这是一个被广为尊敬的文学大家说过的精典名言,也就是因为这个令人多所省悟的句子,我才写成了这篇文章。
站在我面前的这个女孩,若细一道来,个头不高,身材娇小,一头浓发,黛如浓墨,眉像清月,明眸顾盼,面略黝黑,嘴若樱桃,齿皓若贝,清喉娇啭,指白似葱。再放眼看去,尽管衣着尚显朴素,短发抵肩,但多少还是有点儿潮。见了人总是一脸的微笑,走起路来还有点儿风急如火的样子,无论做什么,快节凑是其特点。她总是显得那样的灿烂,自信,亲和,友善,可谓阳光十足,神采四射。但她在我的眼里,又似乎多了一层新意,温存有加,倍显亲昵,俨如一束初露葩蘤的山茶花。虽然没有魔鬼的身材,但却有着显著的另类清雅与文秀,很有点小鸟依人的韵味。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普遍兴起了“打工潮”。然而,现今阶段农民外出打工的原因已经完全迥异于刚开始打工那个时代的小农社会了。他们除了为了赚取更多的家庭收入,维持农村家庭的体面生活外,另一个可能的驱动因素不外是为了赚取进城生活所需的积蓄,或获得离开村庄的资本。
这个女孩的家虽然离天门市城区不算很远,但她所出生的地方则是一个较为偏僻寂静的乡村小地。因此,她的父母也是在改革开放之初的那个时候加入到了打工的行列中的。她也像农村大多数孩子一样,成为了一名留守儿童。她从出生的那个时候起,便由老奶奶带着,她就一直这样地生活着,从小到大。你看呀,那么多的农活儿全靠奶奶,还有那么一大摊子家务事,更何况祖母已经年迈,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她自然不可能得到更多的关照与爱抚。正是由于这一特定的因素,她没有任何可以娇惯的外在条件,也没有任性意气的任何资本。倒是因为此,她的自立精神,她的自理能力,她的坚强性格,还有不屈的抗争精神,便也藉此培养了出来。也正是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下,她养成了勤奋、俭朴、吃苦、肯干、耐劳的品性。这也为她日后走上社会,适应各种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还在很小的时候,她不仅独自去上学,还得时常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奶奶干些活儿,至于节假日,那就更不用说了。做饭对于她来说,早已是手到擒拿的事儿。因为奶奶实在是太忙了,没有一点儿空闲时间属于奶奶的,她能无动于衷吗?也因此,在她很小的时候就非常懂事了,开始默默地为奶奶分担很多的家务事。稍微大点,母亲有一年返回家里开了个小店,她呢?就开始尝试骑着自行车去进货,帮助妈妈卖点小商品,还要代为守店。少小的年龄似乎就有了?做生意?的非凡潜质与天赋。她会把零食,还有文化用品先分给小朋友们吃呀用的,而那些小伙伴尝过美食用过铅笔、作业本后,便会主动前来购物。她的这种尊重消费者的人性化销售方式还真的特别灵验,销售收入就像遇热的水银柱一样显著地上升。没有了售货过程的尴尬不说,那些小消费者还特别的感激她,她就感觉自己很有成就感。母亲再次外出打工后,她就帮助小姨做百货生意。从初中一直到高中住校,以至于毕业,每年的寒假都是在姨家呆到过年的前一天,然后由姨父将其送回家。去的时候就想着明年坚决不去了,可每年到了那个时候她还是照样去,因为小姨家生意到年关时实在忙不过来,自己应该去帮这个忙,否则就会觉得有愧。在冬天,守店是整天整天的守,她天生的就是个爱动脑筋的女孩子,常常在第一天就把商品价全记住了,为方便顾客购物,她还将标签逐一地贴上去。至于清货、上货、库存摆放的位置她更是了如指掌。因而,每一次售货她都能做到轻松自如,应对娴熟。她对于所做的这些特别开心,觉得自己聪明、灵敏,做生意还算不错,而且还特别的热情、亲和,所以附近的顾客没有一个不认识她的。
面对这样的特殊环境、外在条件,即是说在缺乏父母关照,而且还得帮助姨家做事的情况下,要说能读出很好的书来,实在是有点儿过于勉强。可是这样的事出这个女孩身上,则不尽然,她居然能以很好的成绩考入了?汉口学院?,惹得邻里乡亲赞口不已。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她就是这么一个有准备的女孩儿。当接到大学“国际金融专业”录取通知书时,她的那个高兴劲,甭提有多热烈。她像小燕子一样飞呀蹦的,很是狂欢欣喜了一阵子。女儿被大学录取,这是李家第一桩破天荒的大事,不可谓不光宗耀祖呀!父母亲自是喜不自胜,就是再忙也要回去,于是便从老远打工的地儿立即赶了回来。好事就像春风一样快速地飞传了出去,七姨八爷赶来了,邻里乡亲赶来了,好友们也都赶了来,一时间人流如梭。大家伙一起很是盛大、隆重、热烈地庆祝了一阵子,一起分享着这份来之不易的幸事!?
就为这件事,这个偏僻寂静的小山村,很是热闹、喜庆了一阵子。她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快乐地收拾着行李,也在收拾着自己的心情。第一次背起了行囊,离开父老乡亲,从此踏上一条新的求学之路了。这个时候的她,就有一种特别的庄重感,神圣感,使命感。在她那个娇小的身躯里,似乎还滋生着一种含混不清的高大感。她暗自地笑了,笑得特别的开心。她告别了父母,告别了朝夕相处的奶奶,告别了生她养她的故乡,告别了长期在一起的伙伴们,也告别了为奶奶、姨家所做的令她引以为荣的琐碎往事,笑眯眯、乐滋滋、欢快快地背起了行囊,带着理想,怀揣抱负,憧憬未来,和着一些同学一起奔向了武汉,只身来到了另一个令她无比向往而又陌生的大学殿堂。
她向往大学,梦追大学,为的是学有所成,以便于适应更加激烈的竞争机制。但是,但是,当她进了大学,特别是在一阵高涨的情绪平静以后,她多少又有点儿失望的情愫,就是说给她的感觉却是另一番情景。坦率地讲,大学的生活是枯燥的,唤不起半点激情,终日浑浑噩噩。感觉都是些奥涩难懂,丝毫不能启发自己天资聪颖,似乎与自己前途无关的一些课程。这是怎么啦?这会儿她又开始自己怀疑选择这个专业是否正确起来了。可一想,任何知识不都是由不懂到懂的吗?她由此陷入了一场无由的纠结与缠葛中。但矛盾心理的另一面又让她很感谢这四年大学生活。虽然前三年没怎么很好地学知识,可是她发现自己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倒是被彻底地激发了出来。每个星期六星期天她都会一个人穿梭在武汉的大街小巷,去各个大学感受不同的文化气息,武汉几乎所有的名胜古迹和好吃好玩的地方都会留下她的足迹。前两年她就在这种游离的状态中努力地熟悉这个城市。后来又来到湖北图书馆这个地儿,她在这里找回了读书的感觉,以及强烈的求知欲望,她很庆幸终于有了“失之东隅得之桑榆”的机缘。她决定沉下心来,要在这里将课堂里失去的重新补回来。从此她每周必去,一呆就是一整天。在这里,她可以听到不同名师的讲座,这让她受益匪浅。大学最后一年的节假日几乎是用心地泡在图书馆里看书、听课、做笔记,读了很多经济方面的书刊和杂志。那一年是她最安静、最充实,而且也是她收获最多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