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文《劝学》读书笔记(2)

时间:2021-08-31

  现在我们说创新创新,喊得很响,但是如果连之前的知识都没有继承,又怎么去创新。台湾管理学教授曾仕强在《什么叫做内方外圆》里说:“方形是经,圆形是权;有经有权,有所变,有所不变;不可不变,不可乱变;持经达变,变只能变在20%理,叫做创新,80%不能变。”

  而曾仕强所谓的这80%就是我们要继承的,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再谈创新。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是掌握了那80%之后所达到的效果,是站在巨人的肩头看世界,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方法。

  荀子在举了几个受环境影响而被改变了事物原貌的例子后,说道:“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我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把寺庙建立在**院旁边会是一种怎么的结果呢?当然,我指的是寺院。他们每天看着灯红酒绿的生活,听着靡靡**秽的声音,恐怕那时没有一个和尚能够修成正果了。寺庙修在山上,脱离红尘,才能不被红尘所乱,其实也就是眼不见为净。欧文说,人是环境的产物。诚不欺也。

  关于这点,我认为善恶本就出于人心,你把哪个开发的多些,哪个抑制的多些,就会产生了不一样的效果。我想三国时期的刘备是懂得这个道理的,所以他告诉刘禅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还有一个种说法也很好,就是好比说鲁迅所以成为鲁迅,是因为一个可以成才的人在鲁迅经历的环境成长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李白、岳飞、刘德华等等,都是一个可以成功的人放在不同的环境后所产生的不同效果罢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尼采把人生的境界分为三种:骆驼、狮子和婴儿。沙漠里踽踽独行的骆驼就是不断积累的阶段,等到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达到了狮子的境界,也就是荀子所谓的“风雨”“蛟龙”了。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是对刚才那句的具体补充说明,最近因为韩寒的杂文记者采访了蔡骏。蔡骏说了这样的话,之前和我一起写小说的都放弃了。我想他们都坚持下去,也许出来的蔡骏恐怕就不是一个了。这就是坚持的结果。

  《劝学》后面的文字我觉得有它的时代局限,又因为荀子是拿一个“成熟完美”的标准去教化人的,所以难免苛刻,就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