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学案

时间:2021-08-31

  荀子是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学生中最优秀的是法学家韩非子、秦朝丞相李斯、汉朝丞相张苍。《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劝学》学案。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劝学》学案

  【课文背景】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既继承孔子学说,又摒弃其消极成分,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以入室弟子有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之故,在历代遭到一些学者的怀疑(认为他不属于儒家)与抨击。荀子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主张治理天下既要依靠“法制”,又要重视“礼治”,强调“行”对于 “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一书共32篇,前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所记。文篇有标题,这是对《论语》《孟子》等语录体文章的发展,也是先秦说理文臻于成熟的一个标志。《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意在劝导与勉励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进行学习。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本文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荀子的艺术风格。课文节选《劝学篇》中的四段文字,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劝,即劝勉、鼓励的意思。

  【课堂学习】

  (一) 字词积累

  1. 正音

  (1) 一般生字 靛青(diàn) �而望(qì) 舆马(yú) 跬步(kuǐ)

  驽马(nú) 锲而不舍(qiè) 金石可镂(lòu)

  (2) 多音字 木直中绳(zhòng) 槁暴(pù) 参省(xǐng) 假舆马(jiǎ)

  (3) 通假字 虽有槁暴(yòu) 知明(zhì) 生非异(xìng)

  2. 解词

  (1) 实词

  劝:劝勉 已:停止 中:合于 槁:枯

  挺:直 金:金属的刀类 砺:磨刀石

  须臾:片刻 �:提起脚后跟 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

  彰:清楚 假:凭借,借助 致:达到 绝:横渡

  跬步:半步 骐骥:良马 锲:用刀雕刻 黄泉:地下的泉水

  跪:脚 寄托:藏身 用心:使用心力

  (2) 虚词

  而――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

  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连词,表转折。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连词,表顺承,相当于“于是”“就”。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而且。

  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从;介词,比。

  善假于物也。介词,向。

  者――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表示“……的人”。

  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助词,帮助判断,且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3) 通假字(古今字)

  ■:通“�”,以火烤木,使其弯曲 暴:通“曝”,晒干

  生:通“性”,天赋,资质 有:通“又” 知:通“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