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劝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教材分析:

高一《劝学》教学设计

  本文体制宏大,逻辑性强。这篇课文论述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勉励人们努力学习。本篇课文当中的文言常用字词和特殊句式有一定的代表性,探究本文时,要注意夯实文言知识。同时,本文大量运用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便于接受。

  学情分析:

  作为高中学习的起始年级,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认读文言文的能力,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增强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点拨,学会联系上下文,融会贯通,结合实际,化难为易,并能积极参与讨论,相互启发。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 掌握并积累基本的文言字词。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认识本文论述的学习意义作用、态度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并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2、品味荀子的写作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文学大家韩愈曾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并非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诗坛怪杰孟郊则表示:“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在对待学习这件事上,大家都保持着极其严肃、端正的态度。同时,也积极劝勉他人,需要学习。如果请同学们自选角度,写一篇劝勉他人学习的文章,你们会有哪些想法呢?又会从哪些角度展开立意行文。

  请两位同学谈一谈(由老师进行适当点评)。

  今天,我们就再次跟随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荀子,一起走进他的作品——《劝学》,看看他是如何劝勉他人学习的。(板书标题)

  二、学习新课

  1、全班齐声朗读《劝学》,同时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

  生:学不可以已。(齐声回答)

  (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

  2、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分析这些比喻之间的关系。并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各小组分别对应第二、三、四自然段内容,具体讨论作者是如何展开对中心论点的论述。

  哪一位同学(第一大组)愿意带大家来分析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内容。

  问:你能带大家找出这一段中的比喻句吗?

  学生指出五个比喻句。

  师问:这五个比喻句与学习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呢?

  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以此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提高。

  生:“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

  师总结:事物经过加工可以得到提高,有所改变。而荀子也用这五个比喻句点明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以此来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板书:学习的重要性)

  正如荀子所言,学习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大家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又有怎样的个人看法呢?同学们可以拿出昨天的随堂练笔,进行适当的修改。

  (PPT展示学生练笔的内容,老师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简单点评)

  那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荀子又是如何继续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第三段由学生找出比喻句,并投影出来,问(第二组)学生,这些比喻句与学习之间的联系又是怎样的'呢?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则“见者远”;“顺风而呼”则“闻者彰”;“假舆马”可“致千里”;“假舟楫”可“绝江河”。

  这五个比喻的共同点是:“善假于物”。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善假于物,可以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师总结:人自身会有一些不足之处,落实到学业中,便可以通过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成为君子。

  荀子采用比喻论证的手法,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句,向我们交代,学习可以提升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既然文章的第二三段都写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为什么又要分成两段呢?谁来说说看。

  师答:在传统文化中,“内圣外王”之道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内圣”就是修身养德,“外王”则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学习的重要性,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从人的自身来说,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个人修养,成就高尚品德,便是文章第二段涉及到的相关内容。而我们的学习还应该立足社会,借助一定的外物,如社会实践等,完善自己,达到目标。

  齐声朗读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

  请第三组的同学,将自己找到的比喻句,按照一定规律,填写下列表格

  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

  老师依照填写表格总结: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将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师总结再强调本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3、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请大家结合材料,自行总结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展示文本资料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行,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1、巧妙运用大量的比喻论证,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2、采用对比论证,形成鲜明对照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多用对偶句,夹用排比,句式铿锵有力。

  4、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

  三、探究延伸

  在学和思这两个问题上,古代大家观点各异,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则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对此,你们又有什么的个人见解呢?

  四、布置作业

  在学习《劝学》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他深邃的思想美,论证的逻辑美和鲜活的语言美。接下来,请仿照荀子的创作风格,使用文言形式,写一写到底学习什么东西?

  五、课堂小结

  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精炼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在学习《劝学》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他深邃的思想美,论证的逻辑美和鲜活的语言美。课下,我们也可以阅读荀子的其他作品,感受他的语言魅力。

  六、教学反思

【高一《劝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高一《劝学》教案

2.高一劝学翻译

3.高一劝学教案

4.劝学高一教案

5.《劝学》教学设计

6.《劝学》的教学设计

7.《劝学》名师教学设计

8.劝学教学设计

9.《劝学》优质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