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文《鸿门宴》教学实录

时间:2021-08-31

高中课文《鸿门宴》教学实录

  高中课文《鸿门宴》教学实录

  同学们,见过我吗?(学生摇头)我叫刘从良,学生一般叫我从良老师。本来要提前和大家见一面的,因为高三课多,也没抽出时间。我是专门要找31班的同学,我在新校的四年里有两年带31班的课,所以和你们比较有缘。

  而且那两年班主任也是王志国老师。(提到王志国学生有些兴奋)我来找一位同学来概括一下,王志国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注意:要言之有据哟。请班长来概括一下,因为班长和他打交道比较多,了解一个人最好看他身边的人。

  不是有句话吗,“你的朋友就是你的未来。”

  (两个班长都站了起来,一男一女)你们俩谁更了解王志国?(两人互相指对方)那就女班长来说一下吧。

  “王志国老师是一个学识渊博、。。。。。英语教得很好的老师。”

  大家觉得他说得对吗,你们判断一下是不是言之有据了?(学生笑,点头。)

  当然,你们也可以用了解我的办法来了解他,因为我也是他身边的人呀。要了解我,就要看我的语言、行为等,那好,大家就听我上课吧。

  这一课大家已经学过了,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疑问,但我看这篇文章时却有一个疑问。大家看,这一课选自——学生答:《项羽本纪》,那么主要就应该是写项羽的,但我找了一下,却只有这么多。

  多媒体展示:

  文中直接写项羽的句子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项王许诺。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默然不应。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项王曰:“赐之彘肩。”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

  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项王曰:“沛公安在?”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来,我们一起读一下。(齐读)

  大家看这有多少字?肯定不到二百,我数了一下,173字。这个节选部分有多少字,将近2000字。那么其他部分都在写什么?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位同学来说一下。在写项羽的前后都在写谁。

  (和学生互动——开火车式。第一位女生似乎没有明白问什么问题,在全文里不停地找,于是就让学生齐读了一下第一段。后来几个稍好一些。此处应有所提示,并明确要求。比如,可以说请大家用主谓句子,概括地说出什么人物做出了什么事情。)

  展示:

  本文写到的人物

  项羽 范 增 项  伯 项 庄

  刘邦 张 良 曹无伤 樊 哙

  那么写他们和写项羽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答:衬托。师:好的,但我们刚才说了要言之有据,那么是怎么衬托的?我们说了解一个人最好看他身边的人,我们看谁是项羽身边的人?生答:范增和项伯。好,我们这一节课就通过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来看看写他们是怎样衬托出项羽的性格特点的。

  (以下记其要点)

  我们先来看写范增的句子,全文中共出现三次。

  第一次: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先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刘邦“志不在小”的推断,并且通过看天象来印证自己的推断,最后提出“急击勿失”的建议——是这段话的核心意思。这段话后面没写项羽的言行,大家可能想,不必要了,就是打刘邦呗,项羽本来就是要打的。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句话和曹无伤的话有相同之处,但也不同处,甚至有矛盾的地方,你们看一下。曹无伤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二者的相同处是都说刘邦欲拒关为王,不过曹无伤说得直接,而且确定、详细。而范增则说得相对委婉,避开了“欲王关中”这样的敏感字样,而用什么来代替?“此其志不在小。”还有“此天子气”。曹无伤和范增谁更了解项羽?显然是范增。这种说话方式我们可以看出项羽是一个需要用更好的方式向他提建议的人。还有,两人的话中有矛盾之处,一个说珍宝尽有之,一个说财物无所取,谁说得对呢?一个有谋略的人不可能忽视这两种说法的差别,不可能分析不出这两句话背后的真相。曹无伤的身份是什么,不是一个普通士兵,他更了解刘邦的政策。所以财物无所取是表,珍宝尽有之是实,看似矛盾,其实一致,刘邦不仅思想上想称王,更重要的是行动上已经采取了相关的措施,这矛盾的话正显示出刘邦的谋略。分析范增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出,项羽没有细想这些,表现出无眼光、无脑子、无谋略的三无倾向。我们从范增话的内容看出了项羽的性格。

  再看第二处: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我想问的是项羽和范增这个最重要的谋臣对于杀不杀刘邦这件事有没有商量好?应该是本来商量好了,要杀。要不,范增举玦项羽怎么能看得懂呢?他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可以看出不仅他们俩商量好了,而且项羽团队对此也也已经达成共识。但问题是项羽又变卦了,听项伯的了,所以“默然不应”。于是范增就不得不采取行动,让项庄舞剑。那么同学们想一下,项庄舞剑,张良看出来意在沛公,项伯也看出来了,刘邦就不用说了,项羽呢?为什么没采取行动?还有项伯舞剑,项羽有没有看出来是在帮刘邦,为什么也没采取行动?杀也行,不杀也行?天哪,哪有这等事,哪有这等人?关系自己江山大事的,如此轻率对之。我们很容易看出项羽优柔寡断,缺少主见,不善听从建议。范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们从范增做事的方式看出了项羽的反应,从而看出他的性格。

  再看第三处: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你能理解范增的发火吗?从范增的角度来说,他已经尽力了。但项羽烂泥扶不上墙,自己没脑子,还不愿听从有脑子人的建议。

  我们比较一下,范增的话也是有变化的: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有什么不同呢?前者主要是一种推断,但后一句说得比较绝对。是什么让范增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呢?是刘邦在宴会上的表现,和项羽在宴会上的表现。刘邦的那一套瞒不过范增的,但却成功瞒过了项羽,范增更加相信项羽不是刘邦的对手。

  这里有一个细节大家发现没有:范增对项庄说“若属皆且为所虏”,但后来这一次却说“吾属今为之虏矣”为什么?

  第一次为什么把自己排除在外呢?有对项羽短见的不满,更有自己的自负——届时我自有退路——后来果然愤然而走。及至刘邦虎入山林,自己的计划落空,这种称呼的变化 写出了他由自负到自叹,由失望到绝望,由激愤到悲哀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一会儿,我们会突然很同情范增,七十多岁了,想要有所成就,辅佐一个二十多岁的人,这个人没眼光,但又不听从建议,范增是十分清醒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所以刘邦后来评价项羽时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这种变化反映的正是项羽缺少远见,不善用人。我们从范增对项羽的态度看出了项羽的性格。

  同学们发现没,即使在写范增时,处处也在写项羽,虽不是直接写的,但借范增的言和行,我们却看到了项羽鲜明的性格特点。这是司马迁在写人上的高超之处。

  然后我们再看一看写项伯的句子。

  展示: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项伯东向坐……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我想问大家一下,项伯是奸细吗?他想坏了项羽的.大事吗?大家看他的身份,“季父”,他肯定是支持项羽大业的,他和曹无伤有本质上的不同。从文中看,在那天晚上之前,他和刘邦没有打过交道。当然他这个人很好交往,当晚就约为婚姻了。我想起卢梭的一句话:“有人和整体部队的行走正好相反,那可能是因为他听了另一种鼓点。”今天的读者看来,他泄露了军情,保护了刘邦,在坏了项羽的大事。但在他看来,他在成就项羽的美名。用我们常说的一句话说:“人是个好人。”这话的潜台词是什么?就是缺心眼。大家看文中的私、具、欲,尤其是即,约为婚姻,许诺等词。主要是充分表现他智商的档次。

  但我们现在探讨的关键不在此,而是项羽信他的吗?大家再看看这些词具、岂敢、不如因善遇之等,推心置腹,很是感人——侄子呀,我这个都是为你好呀!项羽非常相信他的话,这才是关键。项伯的话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你为什么去,你和张良是什么关系?张良为什么要引荐你去见刘邦?不能光听刘邦的详细的话,你和刘邦说了什么?刘邦为什么要急着来?这些项羽都没有过问,只说“许诺”。大家再看座位,一个把自己的军情告诉了自己最大的敌人的人比一个最重要的臣还要重要,所以正确的建议才不能到君王耳边来呀,因为君王耳朵里已装满了弱智的建议。从对项伯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没眼光、没心机、没谋略,任人唯亲,难怪范增气成那样。

  展示

  本文写法总结

  本文未直接写项羽的部分,通过写范增、项伯等人说话的内容、做事的方式、对项羽的态度,从侧面写出了项羽政治上无知,少谋略,少主见,不果断,自大,不知人,不会用人等特点。这些内容起着“烘云托月”的重要作用,而且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可谓是“烘云托月月更明”。

  最后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大家要当真写哟,交给我会给你们惊喜的,因为我也用这种方法写过王志国老师,我就把我写的发给交作业的人,交流一下,好吗?

  作业:

  从本文中任选一个例子,写一段分析性文字,说说本文是如何运用“烘云托月”法来表现出刘邦的性格特点的。(提示:可以从张良、樊哙等人的言行入手,或从本文的座次、称呼变化,宴会上未写刘邦一句话等方面入手。)

  好的,这节课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反思自警:

  1.一课一得,不及其他,不要节外生枝。

  2.归纳不要演绎。

  3.公开课要上成平常课。

  4.课堂语言要干净。

  5.课堂机智不可少。

【高中课文《鸿门宴》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1.鸿门宴课文原文

2.鸿门宴原文课文

3.《鸿门宴》课文原文

4.课文假如教学实录

5.课文《我想》教学实录

6.课文桥教学实录

7.《鸿门宴》课文及翻译

8.《鸿门宴》课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