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文章阅读答案(3)

时间:2021-08-31

篇三:吆喝练习及答案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招徕( ) 铁铉( ) 隔hé( ) ..雪花lào( )shú( )秸 蛤蟆( ) ..答案:lái xuàn 阂 酪 秫 há ma

  2.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把当时走街串巷的小贩用以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形容成街头管弦乐..队。

  (2)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 .(3)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 ....(4)甚至有的乞丐也油嘴滑舌地编起快板。 ....答案:(1)招揽,吸引。(2)局限,拘泥。(3)跟随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4)形容说话油滑。文中指口齿伶俐,逗人发笑。

  3.《吆喝》一文选自 ,作者 。文章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写北京的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传统文化的 之情。

  答案:《北京城杂忆》 萧乾 吆喝(或叫卖声) 怀念

  4.集贸市场上,两个小贩竞相吆喝,招揽生意。卖萝卜的小贩吆喝道:“快来买呀,梨样的甜口。”卖梨的也吆喝道:“不买白不买,萝卜样的价儿。”人们听了都捧腹大笑。你能听出两个小贩吆喝的意思吗?

  (1)卖萝卜的小贩吆喝的意思是:

  (2)卖梨的小贩吆喝的意思是:

  参考答案:(1)萝卜像梨一样甜(或:梨的味道不够甜,跟萝卜差不多);(2)梨便宜,和萝卜一样价儿(或:萝卜的价太高,竟和梨一样卖价)。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5~7题。

  ①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比如卖一种用秫秸秆制成的玩具,就吆喝:“小玩艺儿赛活的`。”有的吆喝告诉你制作的过程,如城厢里常卖的一种近似烧卖的吃食,就介绍得十分全面:“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也有简单些的,如“卤煮喂,炸豆腐哟”。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如“栗子味儿的白薯”或“萝卜赛过梨”。“葫芦儿——冰塔儿”既简洁又生动,两个字就把葫芦(不管是山楂、荸荠还是山药豆的)形容得晶莹可人。卖山里红(山楂)的靠戏剧性来吸引人,“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的紫红色果子。

  ②有的小贩吆喝起来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也许由于小时人家告诉我卖荷叶糕的是“拍花子的”(拐卖儿童的),我特别害怕。他先尖声尖气地喊一声“一包糖来”,然后放低至少八度,来一气“荷叶糕”。这么叫法的还有个卖荞麦皮的。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

  5.分别概括这两段的主要内容。

  解析:概括内容要围绕中心,本文中心是“吆喝”,即叫卖。

  参考答案:①叫卖有不同的内容。②叫卖有不同的声调。

  6.品析文中画线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

  解析:抓住吆喝介绍食品的制作过程的特点进行品析。

  参考答案:在地地道道的北京吆喝中,全面介绍这种吃食的制作过程,突出“蒸”“炸”的工艺,极富诱惑力。

  7.文中写“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吓了个马趴,这是夸张的手法吗? 解析:主要从本文中作者运用语言的特点来分析。

  参考答案:写实的成分多,当有人在背后突然发一声喊,自然可能会“吓了个马趴”,当然,作者也有一些幽默调侃的用意。

  【类文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8~11题。

  江南的叫卖声

  徐海燕

  ①踏上江南的土地,从狭窄的弄堂中传来一声“阿要白兰花”的悠悠叫声,顿时使你有浸润心田的那种柔肠温情,让人感受到江南的神韵和水乡的款款风情。你会从绵绵的烟柳中,翘角的飞檐上,披满青藤的石拱桥下,领悟到水乡这块土地的灵气,连卖花女子的叫卖声也像水磨糯米粉那样妩媚销魂。

  ②“水红菱要吗?”又是一声清脆入耳的叫卖声,它拖着吴侬软语的长腔,湿漉漉也像从水中捞上来。如今年轻姑娘上街卖红菱已不多见,但从这些身扎碎花围兜的中年妇女身上似乎也隐约感到水乡女子那迷人的风采,“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也许更像一幅水墨中国画,淡墨重彩总相宜。你要是称上一斤翘角的水红菱,剥皮入口,似乎一下子吮吸到了大地的乳汁,记忆永远定格在小桥边。

  ③江南的叫卖声从根本上区别于北方的吆喝。它没有那么粗犷热烈,它像一首唐诗那样婉约舒缓,像春雨拍打着玻璃壳的长窗,更像垂柳轻拂堂前,让你身心飘逸如水,仿佛在听着一支拖着悠悠长腔的昆曲。在你心灵不设防中缓缓走到她身边,也许你自己还没有完全明白过来,钱已经掏出了口袋。

  ④江南的叫卖声也能打开老人尘封的记忆。回到那蹦跳的童年,也许是某一天的放学后,“香炒热白果,香亦香来,糯亦糯,一个铜板卖3个”,于是口袋中一个铜板换来了3个烫手的热白果,留下一只挖去中间的果实,成了一只响亮的果哨。似乎哨声犹在,双鬓已经斑白,一声叹息,多少事可以重来?

  ⑤江南的叫卖声含蓄而又耐听。北方的大葱长得又粗又大,裹上面饼咬上一口脆生生的,而南方的小葱长得又细又纤,白花花的根须一根不乱,像“窈窕淑女”,更像“小家碧玉”。卖葱时总忘不了冠上一个“香”字,虽然这些都是老妪的活计,但在叫卖时拖着长长的声腔,“香葱阿要”也许就冲她一个甜甜的“香”字,你走在光滑的青石板路上,滴水的屋檐下也会忍不住回眸张望。

  ⑥要读懂一本书不容易,要读懂江南的一个小镇也不容易。俗话说:入乡随俗,那么你先从聆听镇上的叫卖声开始吧。选秋风乍起,正是菊黄蟹肥的时候,在高高的石拱桥上一只只塑料盆里满是吐着白沫的大闸蟹,“清水大闸蟹要吗?”多么叫人亢奋的声音。似乎这么一喊,张牙舞爪的螃蟹也变得斯斯文文起来了。

  ⑦“栀子花茉莉花”??声声叫卖使小镇变得热闹起来。这亘古不老的声音,在爷爷的爷爷口中传来,还将会在孙子的孙子口中传下去。

  (选自《都市文萃》2007年第12期)

  8.选文开头写作者踏上江南土地的感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析:从作者的真实感受和文章的写法两方面来分析。

  参考答案:既表现作者的陶醉感,也为下文写江南叫卖声作铺垫。

  9.根据选文第③段的内容,说说“江南的叫卖声”与“北方的吆喝”二者有什么不同。

  解析:从本段的描写中抓住二者特点的关键词即得出不同点。

  参考答案:江南的叫卖声婉约舒缓,轻柔飘逸;北方的吆喝粗犷热烈。

  10.阅读选文第⑤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1)赏析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从全文来看,本段中的“冲她一个甜甜的‘香’字”中的“香”字应如何理解? 解析:(1)从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表现事物特点方面分析表达效果。(2)此字中含有作者的情感。

  参考答案:(1)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南方小葱纤细的特点。(2)既指南方小葱的香,也暗含了作者思乡之情的浓厚。

  11.文章的结尾句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结合文章的主旨,及作者希望这种文化传承的愿望来理解答题。

  参考答案:以“叫卖”为主载的民俗文化必将代代传承,相沿成习。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民俗文化难以割舍的浓厚情感。

  【表达交流】

  12.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为抢救吆喝作点贡献。

  (1)请你搜集家乡的一两种吆喝,把这种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

  (2)生活中的吆喝声未免过于简单粗糙,缺少韵味。请选择熟悉的事物,编写一段吆喝,最好能体现出“家乡味儿”。

  答案示例:(1)老鼠药,药老鼠,药死老鼠有好处;你不买,俺不派,留下老鼠是大害。

  磨剪子嘞,抢菜刀。

  (2)略

  【体验中考】

  13.(2011·浙江中考)活动:编节目,作宣传。

  三句半是我国民间的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唱曲艺,一般要求押韵,诙谐搞笑。请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仿照前后句子样式,补写其中一节。

  材料:楼内失火逃生时不坐电梯。穿过烟雾逃生时,应尽量用湿物裹身,捂住口鼻,身体贴近地面顺墙向安全出口方向疏散。当楼梯被烈火、浓烟封闭时,可通过窗户、阳台,逃往相邻建筑物或寻找没着火的房间。如果烟味很浓,房门已经烫手,说明大火已封门,再不能开门逃生,此时应将门缝塞严,泼水降温,信号呼救待援。

【《吆喝》文章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吆喝》阅读答案

2.《吆喝》 阅读答案

3.《吆喝》语文阅读答案

4.《吆喝》阅读答案「精选」

5.《吆喝》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6.文章《囚绿记》文章阅读及答案

7.《卖柑者言》文章的阅读及答案

8.《文章五诀》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