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劝学》阅读答案(2)

时间:2021-08-31

  D.虽有槁暴 槁暴:风吹日晒而干枯。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①故木受绳则直 ②醉则更相枕以卧

  C.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D.①蛟龙生焉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10.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和现代汉语的意义相近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圣心备焉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11.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举例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 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 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1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参考答案:

  8. C(加:更。)

  9. B(A.从;被。B. 就。C. 表修饰;表承接。D.兼词,于之;语气词。)

  10. C(博学:广泛地学习。圣心:圣人的心境。须臾:片刻。寄托:寄居。)

  11.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是比喻论证)

  12.(1)我曾经踮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到的广阔。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二:

  7.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从形式上说,同现代汉语的某个词语相同,但含义却大不一样,对于这种词法现象,我们称之为“古今异义”,请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①车柔以为轮 古义: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

  ③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

  ④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9.本文题目“劝学”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10.阅读本文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请就其中一点谈谈认识或体会。

  答案:

  7. ①古义:把它做成 今义:认为

  ②古义:广泛的学习 今义:学识渊博

  ③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比喻为坏人效力的人

  ④古义:托身 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或某种事物上)

  8.①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的原因,是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

  ②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看的人(却)能看得很远;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

  ④雕刻一下就放弃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⑤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

  9.《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是 “劝勉,鼓励”的意思。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10.参考角度:①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②学习要敢于超越前人,包括自己的老师;③学习要不断反省自己;④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学习要善于积累;⑤学习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⑥学习要专心一致,且戒浮躁;

  三:

  1、 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 ”的'观点。

  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 ”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 (作品)中的“青, ,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4、荀子在《劝学》中指出:“ 青, , ”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5、“ , ”,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6、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7、荀子《劝学》中“ ,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8、 “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9、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 ,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0、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11、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  12、 , ,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 “ ,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参考答案:

  《劝学》(选自《荀子》)

  1、 荀子 学不可以已

  2、 学不可以已

  3、 《劝学》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4、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5、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6、 知明而行无过 博学而日三省乎己

  7、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8、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9、 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

  10、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11、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12、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四: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 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 , ”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

  4.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 ; , 。”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 。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 。

  参考答案:

  1、学不可以已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 学不可以已。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文言文《劝学》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劝学阅读及答案

2.《劝学》阅读答案

3.文言文孙权劝学阅读答案

4.《孙权劝学》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5.《孙权劝学》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6.孙权劝学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7.关于《孙权劝学》文言文阅读答案

8.孙权劝学的文言文阅读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