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二次冒险》《勇气》比较阅读答案(2)

时间:2021-08-31

  (15)“你愿意把我藏起来吗?”他问。

  (16)“哦,当然啦。快!”

  (17)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他在碗橱里躲了三天。法国农民的葬礼举行的时候,他是呆在那儿的。三天之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

  (18)德国人再没有来过这户农家。他们想不到需要再来搜查这间房子,因为他们不理解他们所要对付的这种人民。也许,他们理解不了,人类的精神竟然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两种勇气打败了他们——智胜他们的美国青年的勇气,和那位法国女人的勇气——她毫不犹豫地给了美国伞兵第二次机会。

  (19)我被这真实的故事里的两位主角迷住了。我常常想到他们,并把这个故事多次讲给美国驻法国和意大利的战士们听。不过我缺乏口才,总也不能圆满地表达出我对这两位卓越人物的看法。直到全欧胜利日以后,当我准备回国的时候,碰上了一位空军将领,他才把我感受到的确切地说出来了:

  (20)“青年伞兵有的是拼命的勇气。”他说,“在牢笼里,他看到了而且抓住了惟一的出路。他是个勇敢机灵的孩子。不过,那位法国妇女的勇气呢,是经常同你在一起,永远不会让你丢脸的。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

  (21)“幸福?”我惊奇地望着他。

  (22)“对,幸福。”将军重说一遍,“她懂得她信仰的是什么。”

  【读懂故事】

  6.阅读《第二次冒险》结尾,既然“这是附近惟一的房子”,德国冲锋队员为什么没有再次到这户农家搜查?(2分)

  7.结尾是打开一部小说的钥匙。阅读《勇气》结尾,将军为什么说那位法国妇女“是一个幸福的女人”?(3分)

  【精读细节】

  8.比较下列各句的在两个版本中的语言运用,你更喜欢哪个版本,为什么?(6分)

  (1)(甲)女主人和孩子放声大哭起来。 (《第二次冒险》)

  (乙)妻子呜咽,孩子放声大哭起来。 (《勇气》)

  (2)(甲)他刚跑进树林,就听到周围追兵的叫嚷声。他们有条不紊地搜索着,抓住他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第二次冒险》) 阅读@材料

  (乙)他刚跑进树林——悉意经营的、没什么灌木和杂树的法国树林——就听到周围都是追兵,互相吆喝着。他们分散开来,正在很有次序地进行搜索。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看来抓住他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了。他没有什么机会了。 (《勇气》)

  【比读技法】

  9.不论《第二次冒险》,还是《勇气》,对法国女人的描写都只有寥寥数语,却仍难掩她打动人心的光辉形象。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这种简而有力的描写笔法。(4分)

  10.标题也是打开文本的一把钥匙,而这部小说在流传过程中换了把“钥匙”。比较“第二次冒险”和“勇气”这两个标题,你觉得哪个标题更能帮助你理解小说?为什么?(4分)

  【联读思考】 ,

  当年编辑此文的司徒伟智说:

  一段历史回头看,感叹的是当年自己处理外国作家的作品太随意,缺少知识产权意识这一根弦。该尊重人家作者的感受乃至权益才是。

  (《摘编〈第二次冒险〉喜忧录》)

  11.联系《第二次冒险》和《勇气》的对比阅读,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请你谈谈对不同名著版本(如文言版与白话版,原版与缩略版,及不同翻译者的译本等)的看法。(4分)

  6.(2分)(1)他们没想到伞兵安道特会再次返回农家藏身。(2)没想到正义的力量会如此强大,法国妇女会再次冒死救助安道特。

  (从伞兵和法国女人两个角度写,一点1分,共2分;若只是摘录《勇气》18段“也许,他们理解不了,人类的精神竟然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她毫不犹豫地给了美国伞兵第二次机会”,没有自己的理解与提炼,最多1分。)

  7.(3分)如将军所说,法国妇女的幸福在于“她懂得她的信仰是什么”。法国妇女的信仰是和平,她的勇气来自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坚强意志而迸发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一个人有信仰,敢于为正义事业牺牲,并赢得他人的信赖,那么,在某种意义上,她确是幸福的人——这是一种高尚的幸福观。(答到“信仰”“渴望和平”“为信仰牺牲”,意对即可。)

  8.(6分)(1)【此题考查动词的锤炼】(3分)

  示例:我更喜欢乙句。“呜咽”是低声哽泣的意思,是情感上万分悲恸,但又不断地压抑而发出的声音。法国女人内心坚强、隐忍,在痛失丈夫之后“呜咽”更能体现她的性格特点。而孩子不懂事,或因失父伤心,或因场面惊吓,以致“放声大哭”。

  (选乙句,指出“呜咽”的意思,1分;比较“呜咽”与“放声大哭”的不同,1分;点出符合人物性格,1分。选甲句,若言之成理也可,但至多不超过2分。)

  (2)【此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3分)

  示例:我更喜欢乙句。乙句交代了当时的自然环境——树林无法藏身,并对追兵的声音的进行描写,营造了万分紧张的气氛。这为下文伞兵不得已重返农家埋下伏笔(做铺垫),为深化主题服务。(选择乙句,点出环境描写,1分;指出“紧张气氛”,1分;伏笔/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1分。选甲句,若言之成理也可,但至多不超过2分。)

  9.(4分)示例一:第一次出场时,作者只有简单的两句外貌描写:“她长得并不漂亮,不是笑容满面,但她的眼光却善良而镇定。”然而,正是这“善良而镇定”使其后来的一系列行为都有了依托。寥寥几个外貌描写展现了一个普通的法国妇人形象,而她后来做出的不普通的高尚行为形成反差,更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示例二:面对伞兵的求援,这位妇女只是简单回答:“哦,当然啦。”然后就把他带到屋里。不假思索的回答,毫不犹豫的行动,充分地表现了她善良坚定的内心。伞兵的到来令她失去丈夫,但面对伞兵的再次求助,她给予的是同第一次毫无二致的回答,是同样毫不迟疑的行动。到这一刻,法国妇女美丽而高贵的形象赫然而立。她的勇气和力量是对和平的信仰所赋予的,神圣而不可剥夺。作者对法国妇女的描写是含蓄而深刻的。(结合文中人物描写,点出人物外貌、语言的白描手法,指出由此展现的妇人形象,意对即可。)  10.(4分)示例一:我选“第二次冒险”,法国妇女收留美国伞兵是一次冒险,这令她痛失丈夫;可是面对伞兵的再次求助,她又毫不犹豫地应允了,这是第二次冒险。如果说第一次冒险是出于善良的本性,那么第二次冒险就更需要高贵的精神信仰。以“第二次冒险”为题,不仅可以展现妇人的精神品质,又能有悬念效果,吸引读者眼球。

  示例二:我选“勇气”。“勇气”一语双关,展现了美国伞兵与法国妇女的共同品质。伞兵身上所体现出的是一种个体的智慧与拼命的勇气;而法国妇女身上所体现出的因为渴望和平,痛恨战争而产生的信仰的勇气和力量,体现出人类由于对和平的渴望而产生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勇气”为题,直接揭示了小说主旨。(选择标题,1分;解释理由,3分)

  11.(4分)示例:《从第二次冒险》和《勇气》的对比中,我发现原文与删减文的差别。删减文并非一无是处,它短小精悍,在版面有限的地方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缩写的名著大都只剩下原来的故事,那些看似与情节无关却充满意味的细节描写、优美的景色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往往被删掉,思想和艺术成分流失。我在读少年版《西游记》和原版《西游记》的过程中,就深有体会。所以,我认为读名著最好还是读原版书。

  (结合两篇小说和自己的阅读经验,有自己的看法和立场,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