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先恐后阅读及答案

时间:2021-08-31

  ⑴中国是一个争先恐后的国家。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门一打开,拥挤在门口的人群就像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喷出来,争先恐后,蜂拥而动。我说的不是公共汽车门口,而是公园门口,展销会门口,飞机的登机口,电影院的出口大家在斑马线前面等绿灯,没有人愿意站在后面,都下意识地要往前挤,结果绿灯还没有亮,人群就漫到了马路上。印象最深的是下火车,哪怕前面就是终点站,人们也要提前一两站就结束了热火朝天的扑克游戏,纷纷起身,收拾行李到过道上去挤着,好象晚一步,火车就要飞掉。

  ⑵并不是中国人不喜欢秩序,也不是这个国家物质贫乏,空间狭窄。争先恐后不过是世界的一种此起彼伏的暂时状态,一个形容词。但在六十年代的词汇中,先与后却是一种价值判断,先,与先进、进步之类有关,后却是落后、倒退,落后就要挨打。无数运动之后,在这个国家无人不患恐后症。由于普遍地恐后,争先成为风气,先是如此事关生存,到了必须争的地步。精神上的恐后,最终在潜意识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也就争先恐后了。

  ⑶ 争先恐后不再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暂时状态,而是常态,所以,没有任何必要恐后的地方,人们也本能地要争先。

  ⑷争先已经到了这种地步,连小学生考试,95分以下都是后了,所有人都争先,意味着人们对生活的常态和基础的漠视。生活的质量并不表现在世界的先进部分,而在于世界的普遍状况。把先作为衡量事物的唯一价值标准,所有人都要争先恐后,只好革命。

  ⑸争分夺秒、力争上游,作为一种可能性,当然是应该鼓励的,但它不是标准。如果也用河流比方,没有下游和中游,上游不是死水一潭么?没有恒定的时间和缓慢的时针的对比,争分夺秒不正是慢么。上游、中游、下游,河流的不同形态,也是世界的不同状况,它们并不存在价值上的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