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相关阅读

时间:2021-08-31

  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其诗词中大都写及历史与战争,《沁园春·雪》可谓写得最为出色的一首。它既不像有些篇什直抒胸臆,也不是一般地运用中国诗歌传统的比兴手法,而是“比”“赋”得体,善于将“赋”的陈述方式融于“比”之中,从而形成了比较雄浑的词风与宽阔深厚的境界。

  作者立意,诚然直接影响作品涵义的构成,但作品的意蕴越出乃至违反作者的意旨,也已成了文学史上常有的现象。这是由“形象大于思想”的艺术规律所致。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似乎也接近这类现象。历来诗词咏雪的很多。“雪”,是富有诗意的自然景物,不少诗人对“雪”都成功地作了新的发掘。毛泽东这首词因“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而起兴。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又作过批注:“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这段“批注”可能带有当时日渐滋长的极左思想的印记,但也从某种程度上透露出作者的立意。毛泽东断定“别的解释是错误的”,大有“一言堂”之意,明显与古人所云“诗无达诂”相悖。而不少毛泽东诗词鉴赏版本都沿袭毛泽东“批注”的解释,不知是不了解艺术规律,还是受着“两个凡是”的影响?毛泽东的自注(批注)可以作为理解他的词作的参照,但不应该成为诠释作品的唯一依据,那样做只能画地为牢。何况,30年代的毛泽东与五六十年代的毛泽东的思想状态很不一样。再何况,毛泽东还在提醒人们“须知这是写诗啊”。他拥有诗家的真实情怀与个性、才华,特别是这首词的起兴得心应手,合乎形象思维的规律,作者真正投入创作状态,往往就不受主观意志的限制,因而取得了这首词创作的成功,也使我们获得意外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