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有关资料(7)

时间:2021-08-31

  《沁园春·长沙》的最后一句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句诗没有什么难解的词,各种选本,少有注释。大部分人都采用了臧克家同志的讲解:“还记不记得?当我们游泳江中,奋力击水,激起的浪涛,几乎把身旁飞一般的船只阻止住了。”向明同志提出了异议,认为:

  “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

  我觉得臧老把“击水”解释为游泳是对的,但他认为“浪遏飞舟”是“游泳时奋力击水,激起的浪涛几乎把身旁飞一般的船只阻止住了”的说法,难以使人信服。只要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我们便会有“螳臂挡车”的联想。因为,人们无论怎样划水,激起的浪涛也不会阻止飞舟。或许有人说,这是夸张。是的,诗歌是允许夸张的,但夸张的目的,是为了更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质,而不是说一些根本不可能的或现实中不存在的大话。以毛主席的文学修养,是不会这么夸张的。向明同志说“中流击水”是“中流击楫”的转化,也行不通。因为毛主席在这首词的“自注”中已说得很明白:“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倒装句。本应是“浪遏飞舟,到中流击水”,但出于填词的需要,倒装成“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它的意思是说,当大风大浪遏止了船舶行驶的时候,我们却敢于在这个时候到中流游泳,这就充分表现了毛泽东这些同学少年是怎样一群天不怕、地不怕,敢于在大风大浪中击水的弄潮儿。我觉得只有这么理解,才更接近词的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