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有关资料(6)

时间:2021-08-31

  其实,“怅”的原意既不是“惆怅”,也不是“失意”与“怅惘”。许慎的《说文解字》释为“望恨也”。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解为“望其还而不至为恨也”。可见“怅”的本意应该首先是“望”,“望其还而不至”,才产生了心理上的恨,“惆怅”、“失意”、“怅惘”,都是由“望其还而不至”引申出来的,并非“怅”的原意。后来人们把“怅望”组成一个复合词来用,是我们汉语词义的发展与丰富,李白有“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折荷有赠》),杜甫有“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咏怀古迹》),这说明“怅望”这个词在旧诗中已是一个常用词了。《辞海》中对“怅望”的解释是:“落寞之际有所想望也”,也就是说,“怅望”还当“望”讲,但不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忧的望,并且不是一望即止,而是较长时间的望,还必须是一个寂寞冷落时候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根据毛主席独立寒秋,站在橘子洲头的心境,词中“怅寥廓”的“怅”只能当“怅望”讲,他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他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中国革命的前途,忧心着劳动人民的命运,这种“大地苍茫”的心境,是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心境,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广阔崇高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在“怅廖廓”时产生的,也正因有此心境才有下面的问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