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我教《沁园春·长沙》(6)

时间:2021-08-31

  好,同学们再齐读一遍──《沁园春·长沙》起!我开了个头。

  独──立──寒──秋──无论是音量和气势还有节奏,都明显比刚才的齐读好,同学们从容而精神饱满地朗读着,从这气势磅礴的朗读中,我感到,同学们的心中正激荡着青年毛泽东的万丈豪情。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学生们朗读的戛然而止,但余韵却还在教室里回荡。我忍不住叫到:好!好!你们开始走进青年毛泽东的心灵了!

  我顺势把话题一转,教学进程推入下一个阶段:那么,你们从毛泽东的心灵中感悟到什么呢?换句话说,你们读了这首词,有什么总体感受呢?大家也可以谈自己的发现──对某一句后某一字的读到理解,当然,也可以就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这就是我说的研讨。这样,坐在一起的几个同学可以先互相交流一下各自的感受和发现。

  学生们开始三三两两地讨论交流起来

  第一个站起来发言的是女同学王楠楠:我读毛泽东的这一首词,每读一次都感到一种气势,这种气势在我心中挥之不去。词中的气势,其实体现了毛泽东那种豁达的胸襟。我读上阕的写景,那种景象就会立刻印在脑海里,读下阕,我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我们现在朝气蓬勃。我特别喜欢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句,让我体会到毛泽东的眼光总是看得很远,与众不同。

  嗯,这是你自己的感悟。是的,毛泽东看世界,总有一种宇宙的视野──毛泽东晚年曾在一首词中把地球视为小小寰球;还有,他曾写下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李文思问了一个问题:李老师,恰同学少年的恰是什么意思呢?

  我说:别只靠我回答,同学们也可回答。又没有同学能够回答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