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词的词境特点之表现及成因

时间:2021-08-31

  冯煦在《蒿庵词话》中说:“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1](P60)这种评价一方面道出了词人秦观坎坷的人生遭遇,一方面也揭示了淮海词的词境特点:凄凉伤心。此外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少游词境,最为凄惋,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为凄厉也。”[2]也道出了秦词词境的特点:凄惋,后期则变为凄厉。两位文学批评家对于秦词的词境都有凄凉之定性,但是对于秦词凄凉之表现,凄凉之原因,及从凄惋变为凄厉的过程原因却没有进一步说明。20世纪以来国内对于秦观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它婉约的词风特性上,对于词境的特点有所提及但缺乏深入的研究。九十年代以来,关于秦观词的研究论文有近九十篇,基本上是围绕着秦词情韵兼胜、词风婉美的艺术特点进行研究论述的,其中集中、深入考察秦词词境的论文不多。词境“凄凉”是秦词词风的一个重要方面,欲深入地了解秦观词的风格特点,必须首先考察清楚其词境特点,笔者对秦词情有独钟,读书中曾留意秦词词境问题,现把对此问题的思考作简述如下:

  一、秦词词境特点之表现

  词境,是词所呈现的一种风貌,达到的一种境界,传达给读者的一种心理感受,弥漫于作品中的特定气氛,是景物、场面、环境互相结合,构成特定的意境和情境之和。它属风格范畴中的一种。凄凉之词境,指词中展现的景象凄凉、孤寂,蕴含之感情哀怨悲苦,笼罩之气氛悲凉、哀怨。词境呈现角度不同,或从语言、或从结构,或直接或含蓄。凄凉之词境显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有人用悲戚的语言、低沉的语调,有人用回环的结构、强烈的对比。

  那么秦观词是如何呈现它凄惋、凄厉的词境呢? (凄惋、凄厉有着共同的“凄凉”的本质,两者的差异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这里只论述两者共性中“凄凉”词境的呈现特点。至于两者之变化在文末论述。)由于词境为风格特点的表现之一,这里我们先来看秦词的主要风格。秦词最大的风格特点就是情蕴兼胜。众家论秦词,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周济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叙论”中有这样的叙述:“少游意在含蓄,如花初胎,故少重笔。”[3](目录叙论)《四库全书总目》在评淮海词说:“观诗格不及苏黄而词则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4](卷一百九十八,集部词曲类一,《淮海词》提要)《词林纪事》引楼敬思语:“淮海词风骨自高,如红梅作花,能以韵胜。”[5](卷六,引楼敬思语)秦词以情韵胜、委婉含蓄,表现为笔法婉曲,把跌宕激烈的感情蕴于低回要妙的笔端。具体说就是情景交融,通过景物的描画,通过人物心理感受的描写,曲折表现出词人真切丰沛的感情,给读者一种回味悠远但又强烈深刻的感受。形成秦词风格的手法如此,词境为风格的内容之一,秦词词境也是通过寓情于景和抒发人物心理感受的方法,具体说运用景物的铺陈和描写心理感受的方法来呈现的。以下面这首《浣溪沙》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