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与《蚕书》(2)

时间:2021-08-31

秦观《蚕书》的主要科技成就包括三个方面:

  一、对蚕体生理的定量描述;

  二、对多回簿饲养技术的系统记载;

  三、对缫车的改进。

 

  关于《蚕书》的作者

  《蚕书》的作者究竟是谁?有一说认为是秦观之子秦湛。另一派则根据南宋陈振孙的《直斋书录题解》和王应麟的《困学纪闻》,认为应该是秦观。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蚕书》,历史上素有争议。焦点有二:一是《蚕书》的作者究竟是谁?二是《蚕书》中所述的养蚕技术反映的是哪个地区?

  关于《蚕书》的作者,有一说认为是秦湛。秦湛,字处度,号济川,是秦观之子。此说以《宋史·艺文志》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代表,清人周中孚的《郑堂读书记》卷四十有这样一段论说,较为集中地表述了这一派的观点:“(《蚕书》)宋秦湛撰,旧题秦观撰,误也。《四库全书总目》附陈旉《农书》后。《书录题解》、《通考》俱误作秦少游《蚕书》。《宋志》则作秦处度《蚕书》,最为有据。”

  另一派的余嘉锡则根据南宋陈振孙的《直斋书录题解》和王应麟的《困学纪闻》,认为应该是秦观。今人黄世瑞在《农史研究》第五集中也有《秦观·蚕书·小考》一文进行了考证,他指出:据《重编淮海先生年谱节要》,元丰七年(1084)秦观36岁时编有《淮海闲居集》;作者在《逆旅集自序》中亦云:“予闲居,有所闻辄书记之。”此二处“闲居”一词与《蚕书》前言中“予闲居,妇善蚕,从妇论蚕,作蚕书”在语气和笔调上是一致的,从而论定《蚕书》的作者是秦观。

  据此,关于《蚕书》写作的时间便可作这样的分析:秦观是元丰八年踏上仕途的,此后便仕途劳顿,从未在家乡闲居过了,由此可以推断秦观的《蚕书》写于他踏上仕途之前,也就是编《淮海闲居集》那一年或以前,换言之,《蚕书》的成书时间大约在元丰七年或元丰七年之前。另,据徐培均《秦少游年谱长编》可知,秦观是在元丰六年(1083)著述了《蚕书》。元丰五年,秦观第二次赴京应举,应试落第后曾游洛阳等地,此后便闲居在家,发愤读书,此间著写了《蚕书》。

  笔者认为,《四库全书》收录的陈旉《农书》,在陈旉《农书》之后附录了《蚕书》,而《蚕书》后有南宋孙镛为《蚕书》所撰的跋文,跋文中即认定《蚕书》是秦观所撰。孙镛写跋文是在南宋嘉定七年腊月(1215),与秦观写《蚕书》仅相距100多年,孙镛认定《蚕书》的作者是秦观,这要比我们今人的考证更为可靠、更为可信,这是从时间上说。若从空间上论,孙镛在跋文中提到“一日,郡太守汪公取秦淮海《蚕书》示予曰:‘子谓高沙不可以蚕,此书何为而作乎?岂昔可为而今不可为耶?’”文中的“汪公”,是指汪纲。“高沙”,是指高邮。据高邮州志查考,汪纲在宋嘉定年间(1208-1224)知高邮军。当时汪纲和孙镛都在高邮,汪纲取出署名“秦淮海”的《蚕书》给孙镛看,说明宋代版本的《蚕书》上即有秦观的署名,同时也说明当时的高邮人都认为《蚕书》是秦观所著。

  另外,从秦观的生平来看,秦观的老家在高邮城东四十里的武宁乡,境况是有“敝庐数间,足以庇风雨。薄田百亩,虽不能尽充膳粥丝麻,若无横事,亦可给十七。”可见秦观的生活仅能勉强自给。这样的家境决定了秦观年少时,除读书游历外,还直接参加过蚕桑生产,这使得他有机会观察和研究蚕桑,得以写出《蚕书》。秦观在高邮闲居时写过《田居四首》,其中一首云:“入夏桑柘稠,阴阴翳墟落。新麦已登场,馀蚕犹占箔……家妇饷初还,丁男耘有讬。”另一首亦云:“辛勤稼穑事,恻怆田畴语。得谷不敢储,催科吏旁午。”由此可见,秦观熟知农事之艰,对蚕桑生产是十分熟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