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最后的栖身地之谜

时间:2021-08-31

  春秋四时,来名园和峰间秦观墓游览、瞻仰者络绎不绝。秦观若地下有知,定当含笑于九泉。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秦观最后的栖身地之谜,更多热点杂文阅读欢迎访问(www.010zaixian.com/wenxue)。

  内容提要

  历年来有关秦观迁葬地的史料和文章多有讹误之处,辄谓其灵柩“迁葬于无锡惠山西三里之璨山”。考秦观灵柩迁葬地,也即最终葬址,实位于无锡惠山二茅峰间,而非无锡璨山。

  北宋著名词家秦观(1049-1100)在后期生涯中,与恩师苏轼一起成为残酷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自北宋绍圣元年(1094)坐元祐党籍,连遭贬斥。出为杭州通判,道贬处州监盐酒税;三年,削秩徙郴州;四年,编管横州;元符元年,除名,移雷州;哲宗元符三年(1100)徽宗立时放还,八月至藤州(今广西藤县),中暑卧华光亭,为客道梦中长短句,索水欲饮,水至,笑视之而卒,实八月十二日病逝。其灵柩先后暂厝于潭州(长沙)、故乡高邮,再归葬广陵,其后又迁葬无锡惠山。然据徐培均先生《淮海居士长短句·附录二·秦观词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及周义敢、程自信、周雷《秦观集编年校注·附录·新编秦观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等记载,误为“迁葬于无锡惠山西三里之璨山”,或“迁葬少游于无锡璨山,与徐夫人合墓”(高邮市文游台景区内陈列室录秦观生卒资料据徐《年表》)。笔者多次专访秦观后裔,并查阅有关资料,反复核实,其事实真相是:秦观灵柩迁葬地不在无锡惠山西三里的璨山,而在惠山二茅峰间。

  无锡惠山

  是秦观生前独钟的隐居宝地

  秦观与苏轼等去过无锡,时在北宋元丰二年(1079)。值“乌台诗案”发生前两个月,秦观将去会稽(今浙江绍兴)探视祖父及叔父,适逢苏轼从徐州迁任湖州知府途中经过扬州高邮看望他,遂与偕行,渡大江,登金山,过无锡,游惠山,与苏轼、参寥子作和唐人韵诗;后又经松江,至吴兴,泊西观音院,遍游诸寺,直到五月端午节后,才与苏轼分手,赴会稽。

  在与苏轼等游惠山时,秦观为此山景色迷恋,曾吟有唱和诗五古《同子瞻赋游惠山》(另题《同苏子瞻、僧参寥游惠山》)三首(其一王武陵韵,其二宝群韵,其三朱宿韵)。如之一:“辍棹纵幽讨,篮舆入青苍。圆顶相邀迓,旃檀燎深堂。层峦淡如洗,杰阁森欲翔。林芳含雨滋,岫日隔林光。涓涓续清溜,靡靡传幽香。俯仰佳览眺,悠哉身世忘。”之二:“史君厌机械,所与惟散人。顾惭蒹葭陋,缪倚琼枝新。上干青磝磝,下属白磷磷。洞天不知老,金界无栖尘。缅彼人间世,乌蟾阅青旻。讵得踵三隐,山阿相与邻。”又之三:“楼观相复重,邈然閟深樾。九龙吐清泠,??曾未绝。罂缶驰千里,真珠犹不减。况复从茶仙,兹焉试葵月。岸巾尘想消,散策佳兴发。何以慰遨嬉,操觚继前辙。”诗中表达了向往这别具洞天福地的世外桃源,至欲追随古代高士隐居此山的愿望。

  元符三年八月十二日,秦观卒于藤州。其子湛(字处度)闻噩耗自旅次来奔丧,扶榇北还;次年(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因党争又起,奉灵柩暂停殡于潭州;崇宁四年乙酉(1105)诏除党人父兄子弟之禁,又五年丙戌,宋因星变,诏毁元祐党人碑,叙复元祐党籍刘挚、曾布、苏轼等152人,此际秦湛奉父奔丧归葬于广陵西山蜀冈(今属仪征市境内,其间先厝于高邮);徽宗政和六年丙申(1116)秦湛任常州通判(康熙《常州府志·秩官三》,其卸任后,卜居武进新塘乡),值其母徐氏卒,复迁秦观之柩合葬于无锡惠山二茅峰间。其时词人李之仪所作《祭少游文》是唯一谈到秦观灵柩改葬的资料:“于是子之孤,羸然衰服,执徐夫人之丧,来讣于予,曰:‘将迁子之柩,合葬于惠山之阴……’”李之仪的生年,经时贤考证,已确定为北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卒年可定为徽宗政和八年(1118)(见王星、王兆鹏《李之仪卒年考实》,载《文学遗产》2005年第6期,第146-147页),故其资料是可信的。又有明代邵宝《秦淮海先生祠记》云:“……先生在建中靖国间(按此为公元1101年,属误记,应为绍圣元年即1094年),以国史编修坐党籍谪外,(元符三年八月)卒于藤,归葬高邮。政和间,其子湛倅(指副职,通判)常州。遂迁葬于惠山……”

  迁葬原因有二:一是前述惠山为乃父秦观与苏轼等同游共赏之地,且秦观尤喜爱惠山美景,生前遂有隐身此山之愿,而秦湛任现职时无锡县属常州府管辖,故将先父灵柩移葬惠山之巅。据《锡山秦氏宗谱》载,秦湛之子秦南翁一支即繁衍于常州府无锡县。二是秦观曾在《送少章弟赴仁和主簿》诗中流露祖先本是江南人(会稽),后方迁居高邮:“我宗本江南,为将门列戟。中叶徙淮海,不仕但潜德。先祖实起家,先君始缝掖。议郎为名士,余亦忝词客。风流以及汝,三通桂堂籍……”秦湛移榇应有让父魂归江南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