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琵琶行》评析(2)

时间:2021-08-31

  以上第一部分,先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高明的技巧,满座客人都为之倾倒,再写琵琶女自叙身世,由少年时代的花天酒地到老大时的凄凉遭遇。反映了社会的世态炎凉。

  以下为第二部分,分作两段。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上第一段写诗人被琵琶女的身世所感,从而感到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之人,因此立即发抒自己的感慨。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上第二段写琵琶女重弹琵琶时,其乐音比先前更加凄惨,使得客人们都受感染,一个个哭了起来,而座中泪下最多的就是诗人自己。

  第二部分,写诗人借琵琶女的故事发抒自己的感慨,表明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因而将琵琶女的故事记录下来流传后世。

  这是一首长篇歌行,结构非常严谨,先由送客上船突然听到琵琶演奏的声音而引出琵琶女。对琵琶女的出场写得非常细致,也很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诗人观察事物之细,要知道那是在封建社会,男女之间的交往是受限制的。因此当诗人与客人们寻问她的时候,她想要回答却又有所迟疑,想答又不敢立即作答。直至诗人们再三邀请,甚至是“千呼万唤”她才迟疑地出来,但她出来时还是感到害羞,于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她当时那种神态真是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紧接着具体描绘琵琶女的高超的技巧和琵琶所发出的各种各样的乐音。诗人把那种抽象的乐音用具体的事物比喻出来,因而使得读者一边读诗一边联想,在读者的头脑里将视觉变成了听觉,又从听觉转而形成了视觉的形象。“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女一演奏,就立即抓住了听众的心,甚至在她还没有正式演奏的时候,在调弦的时候,听众们就觉得“未成曲调先有情”,由此全诗突出了一个“情”字,这是本诗的基调,为下面琵琶女的自述埋下了伏笔。琵琶女演奏的乐曲,先是“霓裳”,后是“六幺”,这是当时社会上流传最广的音乐,如果没有高明的技巧,没有盖过其他演奏者的本事的话,是很难抓住听众的心的。妙就妙在琵琶女的演奏技巧实在不同一般,紧接着诗人用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比拟,如“急雨”,如“私语”,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如黄莺在花底歌唱,如泉水在冰下流淌,有时琵琶又发出了呜咽之声,于是诗人就说“幽咽泉流冰下难”,有时声音暂时停了下来,诗人却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歇了一会,突然爆发了高音,这种声音极强,于是诗人就说好像打破了装水的银瓶子,水浆从银瓶里迸发出来,又好像是在战场上骑兵突出,短兵相接,刀枪鸣叫……一曲弹完了,琵琶女“当心一画”,收住琵琶,却好像撕裂布帛一样发出了“刹刹”的声音。至此,琵琶女的演奏技巧真正使人佩服,人们简直屏住了呼吸,没有一个人发出声音,只看见江面上映照出的天上的明月。一般来说诗人或是作家描写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反应,有的是纵情欢呼,有的却是屏息静默,现在诗人在这里采用的是后者。因为人们在听到这种高超的音乐以后,不知用什么言词来形容为好,他们只是静下心来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