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案(3)

时间:2021-08-31

《琵琶行》教案 篇3

  教学重点:

  分析作者和琵琶女的身世,理解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

一、导入:

  上节课讲到:琵琶女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应约表演,更是在借助音乐来诉说心事,那么这个举止不凡,技艺高超的琵琶女究竟有怎样的经历呢?请看第三段琵琶女的自叙身世。

二、阅读第三段,概括琵琶女身世。

  1、学生分组讨论,统一认识,选派发言代表。

  2、多媒体出示句子,有小组代表发言分析,然后多媒体出示明确结果。

  (1)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家住京城

  (2)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年轻貌美 技艺高超

  (3)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红极一时

  (4)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奢华欢乐 光阴虚度

  (5)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亲人离散 时过境迁 嫁与商人

  (6)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独守空船 凄凉孤独

  (7)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今昔对比 感慨万千

  3、总结琵琶女经历: 曾经色艺双全,红极一时 如今年长色衰,漂流沦落。

  4、 学生再品第二段音乐描写,自由交流,阅读《名师一号》相关资料,最终让学生明白此段音乐描写既是在表现琵琶女技艺的高超,更是在通过音乐来书写琵琶女的情感。为下文自叙身世做铺垫。

  5、下面请同学们结合琵琶女经历再次欣赏一下其演奏的音乐,体会不同特点的音乐传达琵琶女什么样的情感。

  总结:正是这样既旋律多变,又饱含情感的音乐引起了作者的共鸣。在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禁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那么诗人与琵琶女究竟同在何处?

三、阅读第四段,概括诗人现状。

  1、齐读第四段

  2、多媒体出示诗句,由同学发言分析。

  (1)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被贬离京,卧病浔阳

  (2)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地势荒僻,环境恶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孤独苦闷

  3、补充作者经历,体会作者沦落之叹。

  白居易29岁时中进士,32岁授校书郎、35岁升周至县蔚、36岁时被擢为翰林学士,37岁任左拾遗(谏官),期间,他除了直言诤谏外,还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和《新乐府》,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病死在长安,白居易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他的直言进谏和那些讽喻诗。

  4、今昔对比,总结作者经历

  曾经得志升迁,如今被贬离京;曾经春风得意,如今孤独苦闷。

  5、总结诗人与琵琶女的共同点,理解主旨句。

  曾经 色艺双全 红极一时 欢乐奢华 春风得意 才华横溢 连续升迁

  如今 年长色衰 漂流沦落 孤苦寂寞 苦闷无聊 被贬离京 卧病浔阳

  正是有如此的相似,再加上音乐的沟通,诗人忍不住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感慨。这既是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又是对自己处境的感伤,更是对遭压抑,受打击的不满。

四、鉴赏最后一段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先前我为琵琶女而叹息,现在琵琶女为我“良久立”,二人已经有了情感上的共鸣,此时心中充满的是“天涯沦落”的凄凉,因而再弹琵琶已是“凄凄不似向前声”,而听者的感受也有了变化,先前只是被琵琶女超凡的技艺折服,现在也为二人的经历感伤,因而“满座重闻皆掩泣”而诗人感触最深,故而“江州司马青衫湿。”这真是“天涯沦落至九江,浔阳秋夜遇知音。知音一曲引诗情,世人永唱《琵琶行》。”

五、听最后两段的配乐朗诵,体会作者的贬谪之恨。

  注:第二课时中需要强调的重点字词见课件中标注的部分。

六、作业 《名师一号》

板书设计

  昔 今

  琵琶女 红极一时 门庭冷落

  欢乐奢华 寂寞凄凉

  技艺超凡 色衰沦落

  同是天涯沦落人

  才华横溢 被贬沦落

  白居易 得志升迁 被贬离京

  春风得意 孤独苦闷

《琵琶行》教案 篇4

  目标设置

  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二节;

  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 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重点难点

  1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同是天涯沦落人主旨的理解

  2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预习

  1、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读课文,疏通字音;结合注释,通译全诗,完成学案自主落实部分。

  3 、结合小序,理清叙事脉络,概括各段内容。

  4、找出诗中的三次音乐描写,思考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第一课时

  【导入】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那首悼亡诗是: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他悼亡的诗人是:白居易。

  其中“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 “胡儿能唱琵琶篇”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唱琵琶篇,可见这首诗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胡儿能唱的琵琶篇。

  【 作者简介】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 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 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一) 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注意读准字音。

  湓浦口 ( )贾人( ) 荻 花( ) 霓裳( ) 六幺( )

  (二) 速读全诗,整体把握,讨论思考以下问题

  1阅读诗序思考:白居易写作琵琶行的背景原因是什么?

  ① 齐读小序

  ② 自由讨论:小序写了几层内容。(以白居易为陈述主体来概括)

  ③发言明确

  左迁九江,偶遇倡女, 使弹数曲,引起共鸣,因为长句。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 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 )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商妇怨

  2)读P25注释③、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谪官恨

  4 .“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琵琶行》教案4篇】相关文章:

1.《琵琶行》教案

2.琵琶行教案

3.琵琶行教案

4.《琵琶行》--教案

5.琵琶行 教案

6.琵琶行的教案

7.琵琶行的 教案

8.《琵琶行(节选)》教案

9.关于琵琶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