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读后感

时间:2021-08-31

《琵琶行》读后感(通用9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琵琶行》读后感(通用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琵琶行》读后感1

  江州深秋,浸没在浓浓的暮色中,浔阳江哗哗地弹奏着哀愁。江边孤独地飘着一叶遍舟,苍凉的琵琶音从舟中徐徐扩散开去,玲珑的琵琶声如泣如诉,悠悠地将心事道来。渐渐地,琵琶断续艰涩不成曲调,终于消失在舟中喑哑的哭泣声里了。

  江水推舟去,岁月催人老。倾国倾城的云鬓花颜早已遗忘在纸醉金迷的往事里。风景依旧人不再,浔阳水清云鬓白。当夜夜笙歌,灯红酒绿尽成往事,只剩曲琵琶喃喃地诉说忧愁,人啊,难免落下泪来。

  琵琶声如刀剑光影切割着大弦小弦,她恨啊,当年一曲红绡不知数,如今绕船月明守空渡。可又能怪得了谁呢,秋月春风在她拨弦的指间玩过,玉容花颜都溶在年复一年的欢笑之中,她早该想到,光阴并不因珍惜你的美貌而放下匆匆,也不因你的弃世厌俗而改跑为走。她早该想到的,可依然老大嫁作商人妇!唐玄宗早该想到的,去依旧不见玉颜空死处,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在快乐的时候,在血色罗裙翻酒污的时候,在芙蓉帐难度春宵的时候想不想后果呢?琵琶女若是早知道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结局,恐怕早就找个好人嫁了吧;玄宗若是早知道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的结局,恐怕早就分清了事业与爱情了吧!

  可是,为什么,要等青丝成雪才肯明白,却已是后悔莫及。

  《琵琶行》读后感2

  与音乐,自古以来就已结下不解之缘。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便是一部关于古代音乐的汇集,是中国古代音乐的启蒙,其中的诗歌是脱胎于音乐而来的;汉代的乐府诗是专门为了配合音乐进行演唱的歌词,如《孔雀东南飞》这样的作品,代表着汉乐府民歌的最高峰;唐代,真正是中国文学和艺术史上诗歌的“花季”,我们看到了诗歌生命整个的精神完全像花一样盛放开来……除了能用于吟诵和演唱之外,还有很多的作品直接与音乐相关,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描写妙声绝响的千古名篇;宋词又叫曲子词,其词牌名本来就是乐曲的名称,其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相关,是一种典型的音乐文学,而且是最为流行的音乐,所以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这样的说法;元曲不管是散曲还是剧曲,都是曲牌体,可以说是元代的歌剧;之后的明清传奇,也是如此,都是一种便于歌唱的文学体裁。所以广义上的诗歌,都是在和音乐的交流吸收中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它本身是一种混合的艺术,这在世界文学史和音乐史上都是一个奇观。

  今天,这门混合艺术的文字得以流传下来,而记录音乐的曲谱却大抵遗失。我们只能凭借文字去想象诗歌有可能的音乐形象,或者依靠当代音乐家重新谱曲、演奏和演唱来领略文字和音乐之间的彼此碰撞和交融了,以及混合之后升华而来的全新审美感受。

  近些年来,笔者一直在接触此类“新曲”,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上海昆剧团的作曲家周雪华创作的《华章雪韵·古诗词昆曲演唱》专辑和上海音乐学院连波教授创作的《未成曲调先有情·诗词歌曲选》专辑。特别是后一张专辑中的《琵琶行》,可谓作曲家的倾情大作。

  拨开历史的尘烟,往事已远,旋律依然。今天,何英乐海拾遗,选择了这首《琵琶行》作为个人专辑的主打曲,并由作曲家陈国良先生重新进行配器。她的此番演绎,就自身而言有别于以往任何一次创作,她又是如何基于白居易诗作和作曲家曲作重新定位音乐形象的呢?

  《琵琶行》读后感3

  湓浦口闻琵琶,后江中听琵琶女诉世之苦,同是天涯沦落人,江州司马作此篇,以歌赠之。

  看,转轴拨弦已有情;听,大弦小弦错杂弹;知,琵琶女身世之苦。她以高超演技弹奏琵琶,琴声是那样的低沉抑郁,是那样的轻细急促,是那样的清脆圆滑。诗人为她再次演奏而流泪,从琴声中呈现出她凄苦哀怨的形象,使人为之哀,为之伤。

  回想少时欢乐,常于梦中落泪;晚年沉沦,商人重利轻离别;如今她漂泊沦落。她年少是那么的快乐,轻松随意打发时光,是一位娇美的琵琶女,使人诚服与嫉妒。晚年,弟弟当兵,家人逝去,都弃她而去,随后那个负心郎又弃她而去。无依靠,守空船,心中凄凉悲伤之情时常涌现心头,夜中难寐,使人为之哀鸣。恰如《窦娥冤》中,“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不知琵琶女的情由,她多次于梦中哭醒,心中满腹闲愁,难以挥去。吾读之,欲落泪,双眼浸湿,好似身临其境,亲耳闻之诉说。吾同情于她,却束手无策。

  江州司马也有同样的遭遇,他借琵琶女塑造自身横遭贬谪。他抑郁寡欢,在政治上的坎坷失意,是因遭受政治迫害而感伤、愤懑。他感伤有多少人知?官场的黑暗令多数失意者气愤,就因为有多数的“小人”存在,那是无法想象的压迫,曾伤过多少人,害过多少人,数也数不清。幸逢知己—————琵琶女,她感伤诉忠,诗人感伤于己,同情于她,悲愤于官场,在那一夜回想那么多不幸的经历,怎不叫人皆掩泣呢?

  哎,一位衷心于国,却未被重用,反而被贬,真叫人心痛。缺少发现“千里马”的眼睛,想想多悲哀啊!

  追溯上千年历史,别说当日有,今日无。

  如今,失意人也有不少。农村青年,苦苦奋斗十几年,本来看到前方的道路那么的明亮宽敞,憋了十几年是该松口气了。可步入社会,那么有才的一位年轻人,被眼前一幕惊呆,有才还不行,有条件有背景能“优先”,真让人心痛。还有,头条新闻中,本来两口子带着生重病的儿子到医院治疗,谁会知道他丈夫弃妻而去,那个负心郎后从医院消失,再也没回来。可想而知,只留下一位09后的女子照顾孩子,想想她受了多大的打击啊!真令人同情,令人伤感,令人愤怒。

  哎,其实上社会并不是十全十美,但你不得不适应这样的社会,适应这样的环境,也就好像适者生存一般,那样的残酷,那样的令人心寒。有些人有些事,也许每天都在上演,众人的同情、愤怒也不在少数,关注人数慢慢增多,我相信社会也会变得更美好更和谐。席慕容《野生百合》有一言“生命也许就是这样的吧,无论是欢喜或是悲伤,总值得我们认认真真地来走上一趟。”无论生命怎样的悲欢离合,我们都要认真地走。说不定哪一天会有机会在众人面前光彩夺目呢。

  感之情,也感之写作特色。

  不得不惊叹,落笔的巧妙,就在“送客”,续而通过“寻声”“邀弹”“询问”等一系列相关联,一层层地推进情节。每个情节都是一个场面,惊心动魄,这样的结构让人身临其境。不仅仅是结构美,形象类比及音乐描写也美,它们散发出一种强大的感染力。诗人的怀才不遇与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进行了类比,最后融为一体,还能突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你看,那精彩的音乐描写,用了许多比喻句,也用了形象感很强的拟声词,反衬了音乐效果的渲染。

  这样的写作特点,使作品自始自终沉浸在一种悲凉的氛围。语言又生动形象,吸引了读者,互融的情感也令人怜爱。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后世不断的深入了解,感知其情感。

  当年她红颜琵琶,使人也有一时盛名;如今两者都落为失意之人。今朝有幸相逢恨晚同是天涯沦落人,岂不令人悲伤凄切呢?倘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为其伤,何况我们呢?江州司马与风尘缠身的琵琶女同病相怜,这样的生命悲哀,真叫人落泪两行。

  一歌一曲,一句一段;一言一行,一人一情。层层深入,人心感之,意味深长。身入其中,久而不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