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分段分析(2)

时间:2021-08-31

  第二段,写会见琵琶女的情况和琵琶音调之美。

  作者采用闲闲起笔,渐渐引入的手法,记琵琶女登场。由于诗人和他的朋友听到琵琶声后惊喜不置,无限神往,于是乎“寻声”而往;但是乐调优美,不忍打断,于是乎“暗问弹者谁”。琵琶女停止了弹奏。她饱经沧桑、满腹委屈,幽愁苦恨,无可告语,今幸有人动问,或可一倾情怀;但她又深知世态炎凉,人情浇薄,只好茹苦含辛,顾影自怜。她思绪翻腾,想说又不想说。“欲语迟”恰是这一不幸灵魂和复杂心理的形象描绘。然而诗人心花怒放,“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情真意切。琵琶女觉得盛情难却,而又深恨漂零江湖,亦且含羞,“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二句,便写尽了她此时的女儿情态。

  以上所写,是会见琵琶女的情况。人物出场的异乎寻常,暗示着她技艺和生活的异乎寻常,为突出人物作好了铺垫。下面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突出写琵琶音调之美。

  琵琶女才力高绝,“转轴拨弦”,试弹时的几声清响,虽然不成曲调,却已含无限情意,初见高手,不同凡俗。待到散调序奏时,“弦弦掩抑声声思”,音调是那样的低沉抑郁,情思是那样的悲愁深长;“低眉信手续续弹”,四弦合调,神态是那样的忧郁雅静,动作是那样的娴熟自然。她哪里是在弹琵琶,她是在倾吐着自己的平生不幸和满腹心事啊!她左手轻轻地拢,慢慢地拈,右手一会儿抹一会儿挑,配合默契,指法熟练自如,得心应手,弹完《霓裳羽衣曲》,接着又弹《六幺》,都是名曲名调。名曲名调人所熟知,若非高手,自然落入俗套,断难演奏出新的水平。然而,琵琶女却只仅把它作为自己正曲前的“散序”(还没有起拍子的散板引子部分),这是一般的弹奏者连想也不敢想的。于此也可想见她的曲子的正腔部分必然更为奇妙。事实正是如此。曲子进入正腔繁音急节的部分,只听得“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音响极其复杂多变,音声极为轻脆动听。对年轻时欢乐生活的美好回忆,使琵琶女无限兴奋,弹出了复杂多变、轻脆动听的乐声,创造了轻快流畅的意境,就如同那美丽的黄莺在花丛间关而鸣。但这种美好回忆只能使她更加清楚地认识现实的冷酷,深味被遗弃的不幸,如同细小的泉水在坚冰之下幽咽而前的冷涩沉痛的意境恰是这种心情的写照。弹着弹着,千愁万恨一齐涌上心头,琵琶女惨痛欲绝,无法自恃,实在弹不下去了,饮恨吞声,“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越来越趋急快紧凑的曲调,于滑转流走之际,忽然咽涩停住,生出波折变化。但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因为琵琶的绝妙弦音,优美意境,融和着琵琶女的全部不幸,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令人堪怜,堪思,只觉这种苦痛是无法用乐声来表达的,正如同无法用语言表达一样。听众的心和琵琶女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发生了共鸣,难以自拨。稍事沉寂之后,“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琵琶女以激越而雄壮的乐声,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悲愤情感,波澜又起,乐曲突然进入高峰;曲终则用尽全力,收拨扫过四弦,乐声一如裂帛,戛然而止。乐曲在音响的高潮中结束了。这时,万籁俱息,周围所有船只上的人们都沉浸在琵琶声的优美的意境中,悄无一言,心境全都如同那江心秋月似的惨白。“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确系画龙点睛之笔,且照应开头,交代了时间的推移(此时,已是月上中天)。以上,诗人从试弹直写到曲终收拨,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琵琶女的神态和指法技巧,以一连串精切的比喻描摹出她的妙弹弦音,以简要的评论和听众反应、景物烘托,表现了她的幽愤情怀,创造了一个异常优美动人的音乐意境,塑造出一个才力高绝、幽愤深长的琵琶女的感人形象。  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