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古诗文鉴赏(2)

时间:2021-08-31

  这摇曳之姿更体现在生活在不同阶层的诗人与琵琶女在偶然的情景中情感的相遇与撞击。琵琶女空船独守,回想往事,心生凉意,抚琴弹奏,不意这琴声强烈地撩动与之无关的诗人的情绪,诗人不仅“移船相近”,“添酒回灯重开宴”,且“千呼万唤”,要琵琶女出来一见。琵琶女为诗人抚琴一曲,诗人以其对音乐的精通,用一连串的比喻,极有层次地写出演奏的全过程。表面看,这是在写音乐,深层看,音乐只是载体,传达着两人的生活态度。开始,“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和谐流畅,轻松愉悦;接着,“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压抑;最后,“银瓶乍破”、“铁骑突出”,激越高亢,雄壮有力。这旋律不正是反映琵琶女的遭遇吗?雄壮高亢的旋律不正是琵琶女的控诉、不甘命运的内心抗争?诗人不仅仅在写音乐,而是切己体察,读懂了琴音,化为形象的文辞。诗人的“知音”引逗出了琵琶女的自诉,琵琶女的自诉又使诗人生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并不顾地位的差异,也倾诉了自己的遭遇,至此便不仅仅为“知音”了。琵琶女心怀感激,内心的痛楚以琴声向诗人倾倒而出,“凄凄不似向前声”,而诗人听了也更为感动。两个带着“沦落”际遇,内心怀着各自悲楚的人,在一个短暂的时光里,情感的撞击是强烈的。

  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情感场,这情感场组合了诗人自己与琵琶女的不公平遭遇、品性涵养和心灵相通的元素,加上性别和地位的差异,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冲击着不同时空的读者。但是,如果止于情感,尚失之于肤浅,情感的触媒是琴声,整首诗从听琴始,以听琴终,听至泪湿衣衫便收束,琴声与情感之间留下许许多多的空白,让读者自己去构筑,构筑的过程便是喜爱上这首诗的过程。  [鉴赏集萃]

  把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论,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作如此细致生动的描写,并寄予无限同情,这在以前的诗歌中还是罕见的。

  (《唐诗鉴赏辞典》第878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

  《琵琶行》抒写由市井倡女的命运所引起的士大夫的盛衰之感,虽然也只是类比,却真挚地表现了诗人在精神和感情上对倡女的同情和理解,因而这首歌行才会像《长恨歌》一样,越出士大夫的欣赏圈子,为世俗中更多的人所喜爱。

  (《唐诗宋词十五讲》第152页,葛晓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琵琶行》“此时”二字最宜着眼,上文亦曰“声暂歇”,正谓声与声之间隔必暂而非永,方能蓄孕“大音”也。

  (《管锥编》第2册第450页,钱钟书著,中华书局1999年版)琵琶行-古诗文鉴赏]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