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平凡的世界》曾被指太差 开研讨会全面否认

时间:2021-08-31

  引导语:路遥不是一个新潮作家,一直恪守现实主义传统,也不是一个高产作家,但是他的《平凡的世界》曾被指太差,还开研讨会全面否认,我们阅读下文了解原因。

  1992年11月17日,路遥去世。这个写出《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等作品的陕西作家或许想不到,20多年后的今天,他和他的作品依旧影响力巨大:根据2012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上公布的数据,在茅盾文学奖作品的读者接受程度中,《平凡的世界》占到被调查者的38.6%,位列第一;在“文明中国全民阅读调查”中,《平凡的世界》甚至超过《红楼梦》,名列“2012年读者最想读的书”第二名;在豆瓣网上,累计超过7万人次对路遥的作品进行评价,这些读者有50后、60后、70后,更有80后、90后,甚至00后……

 

  路遥不是一个新潮作家,不走市场化路子,一直恪守现实主义传统,也不是一个高产作家。他的代表性作品屈指算来,《人生》、《平凡的世界》、《早晨从中午开始》这么几部。可就是这样一个英年早逝的作家,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影响着一代代奋斗中的青年人,并产生着持久不衰的“路遥热”现象。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记者专访路遥生前好友、路遥文学馆馆长、延安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路遥全集》的特约编辑厚夫,与他一起探寻路遥的文学精神和时代意义。

  苦难让他过早懂事

  在厚夫看来,人生中的几个节点深刻地影响了路遥的人生与创作。

  1957年,不满8岁的路遥被过继给伯父为子,促使他形成敏感而克己的独特心理。父亲领着他走了两天到了延川的伯父家后,谎称要到县城办点事,晚上接他回家去。路遥说:“我特别伤心,觉得父母把我出卖了……但我咬着牙忍住了。因为,我想到我已到上学的年龄,而回家后,父亲没法供我上学。尽管泪水刷刷地流下来,但我咬着牙,没跟父亲走……”厚夫说,从这点出发,就不难理解日后他为何能放弃各种诱惑,心无旁骛地进行创作了。“这就是当时他的真实心理与选择,苦难让他过早地懂事,并拥有超乎寻常的强大控制力。”

  小学老师给他取了正式的名字——王卫国。可小学毕业后,伯父不想让他上初中。他说:“你哪怕不让我上,但是我必须参加全县的小学升初中的考试,我要证明我是经过认真学习的。”结果,在全县1000多名学生里考了第二名。但是他的伯父不让他上学,给他砍柴的锄头和绳子,他默默流泪,把锄头和绳子都扔了。在大队书记的帮助下,他才进入延川中学上学。他的同学大部分是城里的干部和职工子弟,“路遥当时连饭都吃不饱,一个正在拔尖成长的男生,经常饿得发晕,他要跟当时的城里孩子平起平坐,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地丰富自己的阅读,用知识来战胜、超越他们。”厚夫说。